世界不是也不應該是平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預言:「無國界」盛極而衰

全球化

本文作者為:史提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曾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睽違兩年於5月底召開,這次會議與我自1995年以來參加的會議有明顯不同。這不僅是因為瑞士達沃斯(Davos)1月的白雪、晴空為5月光禿禿的滑雪場和陰雨所取代,也在於這個向來致力宣導全球化的論壇,如今重點關注的卻是各種全球化失靈現象:供應鏈斷裂、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智慧財產權制度讓少數製藥企業多賺幾十億美元,卻導致數十億人無法獲得新冠肺炎的疫苗。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應對措施,包括製造業「回流」(reshore)、「遷往友邦」(friend-shore)以及「制定工業政策以提高國家生產能力」每個人都致力為「無國界」世界奮鬥的日子,似乎已經一去不返,每個人忽然都承認至少有些國家邊界是維持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關鍵元素。

美國嬰兒奶粉短缺反映資本主義失靈

對於那些曾經倡導全球化應不受約束的人而言,這種轉變導致某種認知失調,因為新政策建議代表扭曲、打破國際貿易體系的長期規則。由於無法調和「遷往友邦」做法和自由與非歧視性貿易原則,大部分出席世界經濟論壇的政商領導人都只能講些陳腔濫調,卻少有人反思事情為何以及如何走到這一步,或者反省全球化如日中天時,盛行的那些過度樂觀卻有缺陷的論據。

當然問題不僅僅在於全球化,整個市場經濟都缺乏彈性,我們的做法基本上形同生產沒有備用輪胎的汽車──為了當前節省幾美元成本而罔顧因應未來緊急狀況。當經濟只會面臨輕微擾動時,「及時生產模式」(just in time)的庫存管理系統堪稱了不起的創新措施,在新冠肺炎帶來的停產下卻是一場災難,它引發各種斷鏈連鎖反應,例如晶片供應短缺導致新車無法出廠。

正如我於2006年出版的《世界的另一種可能》(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一書中所警告,市場在為風險「定價」方面表現得相當拙劣,這和不為二氧化碳排放定價是出於相同的原因。以德國為例,該國選擇讓本國經濟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但後者顯然是個不可靠的交易夥伴,如今德國人嚐到這「可預見且確實有人預見」的後果。

(更多相關新聞:先知多寂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15年前就警告:依賴俄天然氣會有國安危機

正如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8世紀所體悟,資本主義存在天然壟斷傾向,它並不是一個能夠自我維持的系統。然而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開創一個「放鬆管制」時代以來,市場集中程度愈加提供成為常態,且不僅限於電子商務、社群媒體等近年興起的領域。

今(2022)年春天美國嬰兒配方奶短缺事件這場災難,本身就是壟斷的結果:美國奶粉製造商亞培公司(Abbott)因安全問題被迫停產後,美國民眾很快意識到僅僅一家公司就佔美國近一半的奶粉供應量。

重新分配SDRs、推動新冠肺炎智財豁免權

全球化失靈的政治後果,也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充分展現出來。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克里姆林宮(Kremlin)立即遭到幾乎所有國家譴責。然而事發三個月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EMDCs)卻轉而採取更加模糊的立場,許多人指美國向俄羅斯究責是偽善,畢竟2003年美國也曾以錯誤藉口入侵伊拉克。

EMDCs強調歐美近年大行「疫苗民族主義」之道,而為這種民族主義撐腰的,正是30年前強加於EMDCs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智慧財產權條款。當前食品和能源價格飆漲,也是EMDCs首當其衝。近期這些事態發展與歷史上種種不公不義結合起來,削弱了西方對民主和國際法治的宣傳可信度。

確實,許多拒絕支持美國捍衛民主的國家本身就不民主,但反對者中也不乏民主國家。而且美國在這場戰鬥的領導地位,同樣遭自身失敗削弱──從結構性種族主義、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和多名獨裁者眉來眼去,到共和黨試圖壓制投票並轉移社會對2021年1月6日國會大廈暴動事件的注意力。

對美國而言,最佳做法是協助EMDCs因應食品和能源價格驟升以展現更堅強的團結,而實現方法包括重新分配富國特別提款權(SDRs,國際貨幣基金的儲備資產),以及在WTO支持新冠肺炎相關的智財權豁免措施。

糧食和能源價格高昂,恐導致許多貧窮國家爆發債務危機,進一步加劇疫情導致的不平等悲劇。如果歐美想展示真正的全球領導力,就不能和那些誘使各國承擔超出其償債能力的大銀行和債權人站在一起。

全球化高峰已過,邁向衰退

大舉倡議全球化40年後,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幫」這群人顯然把事情搞砸了。他們承諾為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帶來繁榮,然而當北方的企業巨擘大發其財,那些本能改善每個人生活的計畫就四處遭到敵視。「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宣稱富者更富自然就能惠及所有人,它就是一場騙局,不過是一個既沒有理論也沒有證據支持的說法。

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本是一個機會,讓我們認真反思那些引領世界走到今日這個地步的決策和政策,然而我們錯失良機。如今全球化高峰已過,但願我們應對全球化衰退時,會做得比控管其崛起更好。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