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0億打造90年代潛艦 潛艦國造還有這5大專業問題待解決

政治

台灣積極推動潛艦國造獲國人大力支持,只是過程風波不斷,近期更被證實,原型艦性能仍停留在1990年代。
此外,專家綜合媒體訊息分析,目前至少還有重要裝備尚未到齊等5大專業問題有待解決。

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社、自由時報等多家媒體在12日同步刊出潛艦國造新聞,同時有媒體引述國安官員說法稱,潛艦藍圖有700多份,還有50多份未完成,潛艦專家對此強調,潛艦藍圖有上萬份都不為過,所指未完成應為關鍵裝備,但國安官員的說法其實也間接證實了,潛艦國造目前應有重要裝備尚未到位。

潛艦專家綜合媒體訊息研判,潛艦國造至少還有裝備未到位、細部設計圖未敲定、測試期程高度壓縮、性能落後、噪音可能過大等5大問題。

這位專家稱,原型艦原定於6月底完成船段組合的期程已經延宕,各項裝備要在今年底前到位恐怕都很拚,挑戰十分艱鉅。

台船海昌大樓為潛艦建造基地,惟細部設計似仍未最後敲定。(圖片來源/總統府資料照片)

至於原型艦下水儀式,從今年底改到明年9月,下水後要再行泊港測試(HAT)。完成後才能進行海上測試(SAT),依序包括:水面浮航測試、潛航淺水測試、潛航深水測試;需時至少1年半到2年,最快至少得在2024年9月以後。

「或許初步的細部設計已經完成,但是只要有裝備還未到位,就無法最後定案。」這位人士篤定地稱,這意味著原型艦迄今都還未能敲定最後的細部設計。

不同備案影響全艦平衡,檢測超壓縮風險飆高

他解釋稱,裝備來源可能從備1到備3都有,即便功能相同,不同國家裝備的重量卻不同,選擇不同備案,就會影響到全艦的平衡問題。

除了設計與裝備問題,測試期程高度壓縮也會是高度風險。原型艦案原訂2024年5月20日蔡英文卸任前下水,後來由國安高層壓縮8個月,提前至2023年9月下水。

依據媒體報導,潛艦國造各項裝備會由今年延至明年第一季到位,9月就可以封殼下水,看似重大利多,卻讓專家深感疑慮。

潛艦國造預計明年9月封殼下水,測試期程「超壓縮」。(圖片來源/台船資料照片)

專家透露一個過去的故事,海龍潛艦自荷蘭返台前,還有百餘項缺失尚未解決,當時海軍派駐荷蘭的監造組組長、前國防部長李傑好大喜功,硬是要先返台再來改進,造成後續作業極大困擾。

原因就在於潛艦裝備到位後,得先進行陸上測試、系統整合等檢測,專家強調,整個過程至少需時1年;如今,潛艦國造要在半年內硬幹完成的話,一定會衍生後續問題重重。

原型艦有「三缺」,噪音恐過大成致命傷

第4個問題與性能有關。台灣投入龐大預算,所打造的原型艦,經國安官員證實,性能只能「領先」1980年代的劍龍級潛艦,大約8到10年,也就是約1990年代的水準。

等到海軍完成測試後再回算,「至少已經落後34年,」真能符合台海未來作戰需求?

(更多新聞:內幕》關鍵人物在首爾機場被捕 南韓偵辦潛艦洩密案 意外扯入台灣潛艦國造計畫

最後一個問題是,依據國安官員的說法,原型艦有「三缺」情形。包括絕氣系統(AIP)或鋰電池、消音瓦、拖曳式聲納等現代潛艦必備的裝備統統都沒有。

再加上傳出採用非軍規引擎,專家憂心,未來原型艦可能會出現噪音過大的致命傷。

原型艦預算一共編列新台幣493億6170萬元預算,事涉台灣防衛戰略需求。執行單位想刷一波掌聲合情合理,但更需依照專業謹慎落實,畢竟能不能真槍實彈上戰場,要賣命的潛艦官兵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