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通膨全球化 減「肥」救台灣  終結漫長的完美風暴

努力小農

幾年前歐洲多個國家政府、議會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一週來的熱浪,帶來森林大火,歐洲哀鴻遍野,宛如第三世界陷入大災難的國家。就像科幻災難電影,每天在新聞中不斷更新、重播,不論是不是全球暖化,再大的懷疑論者,也要承認現在歐洲正處於「氣候災難」中。

從2020年初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人類歷經了史所未有的大規模隔離,政府的權力借病毒之力無限擴大,限制人民居住、行動,大量印製鈔票,企業面臨空前挑戰,在這場驚濤駭浪中載浮載沈。

這一星期以來的國際新聞,觸目驚心的歐洲熱浪,英國破紀錄超過40度,法國、西班牙更是高溫難耐,當然「氣候變遷」的呼聲甚囂塵上,各種怨天尤人的論調充斥在媒體,傳統和網路社群,另一方面,則是糧食危機、糧價上漲的新聞此起彼落。

自1990年代前蘇聯、東歐解體,開始的全球化運動,已經30年,世界因為全球化而改變,特別是中國的堀起,14億人口,佔了全球人口1/5,擁抱全球化,2000年台灣和中國都加入了WTO,強調「以農立國」的兩岸,不約而同放棄了大量的農地,改為工業、商住辦用地,台灣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工業產品大量製造、大量出口,為第一世界供應廉價商品,兩岸都從農產品出口國,變成糧食進口國。

因為疫情各國爭相過度超發的鈔票,必然帶來了通貨膨脹,斯里蘭卡國家破產,接下來還有多少的國家、政府在海平面上升前,就先沒頂?

(更多新聞:熱浪襲捲全球!西歐野火燒不盡 英國破天荒發布紅色高溫警報

通膨全球化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了國際緊張和人道危機外,更帶動了能源、糧食危機。俄羅斯地大物博,煤、天然氣、石油、礦產等,成了對抗西方制裁的利器,烏克蘭是全球小麥糧倉,港口封鎖,帶動全球糧食危機。

氮、磷、鉀是植物營養的三要素,俄羅斯天然氣是化學氮肥的原料,所以是氮肥的出口大國,不但使用化石燃料,而且需要大量的能源(也是化學燃料),是溫室氣體重大的來源之一,佔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75%,俄烏戰爭直接造成氮肥短缺,價格上漲。

除了氮肥,磷肥、鉀肥價格也競相上漲,造成全世界肥料上漲,就會促使飼料短缺、價上漲,帶動整體的食物價格上漲;食物是生存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糧荒、糧價上漲,低收入的人猶其恐慌,全球危機指日可待。

如果俄羅斯入侵只是一個短期戰役,台灣或許還能偏安一時,但是看來就像新冠疫情一樣沒完沒了,各國都被捲進去,台灣就很難逃出這場完美風暴的颱風眼。前兩年台灣靠台積電等半導體「護國神山」撐起整片天,再加上股市不斷破紀錄,在疫情中逆勢成長,像防疫一樣領先全球,但還能撐多久?

去年的貨運緊張帶來的糧食危機,衝擊到台灣的雞蛋,因為飼料成本上漲,今年極端炎熱的氣候,就連台灣的水稻也受到稻熱病之苦,無法結穗,看來糧食、飼料還會漲。目前雞蛋產銷失衡,年初的蛋荒重現,升斗小民無不有感,大食品工廠、攤商也伺機漲價,即使蛋荒過去,價格也回不去,因為還有其他的原材料上漲,工薪階層的受害為烈。

(更多新聞:薪水被通膨怪獸吃掉了!全家逛迪士尼也不太敢買紀念品 美國家庭縮衣節食中

糧食自給律是國安指標

去年中國禁止台灣鳳梨、釋迦進口,今年又禁了石斑魚,台灣就立刻中槍。奇怪的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以食物熱量估計)大約只剩30%,理論上我們還有相當大的胃納空間吸收自己產生的糧食。很多學者專家都強調糧食自給率的重要性,現在才逐漸浮現出來。

人類不管再怎麼元宇宙、區塊鏈、尋找移民外太空的星球,如何應付外星人,最終還是要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得吃東西。

一份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在通貨膨脹下,各國人因為進口食品的價格高,紛紛以購買國產食品為優先,而且減少出口,東南亞米倉印度、泰國、越南、柬埔寨都擁米自雄調高米價。

WTO讓台灣形同放棄農業,凡是缺水,就讓農業休耕,以保證工業用水無虞,農產品產值過低,工業賺了錢去進口食品就解決了,即使有部分國家天災人禍,但在全球採購,不愁沒有便宜又好的食品供應。現在的天災人禍也展現出全球化的威力,不要說全球航運物流,瘟疫,就連氣溫都好像串連起來了,這兩天熱浪席捲遙遠的歐洲,上萬公里外的台灣,竟然連花蓮玉里也出現40.7度的高溫,形成了熱浪的「量子糾結」。

不只雞蛋,未來其他農產品也會出現問題,小麥在俄烏戰爭下缺糧、大漲,麵粉就漲破紀錄,今年的高溫使一期稻發生嚴重的稻熱病,現在正在種二期稻,又遇到熱浪侵襲,恐怕又要欠收,其他產米國也惜售、拉高價格,所以必然影響到台灣下半年的米價。

只要米價一漲,所有食品價格必然跟漲,台灣又遇到顯而易見的熱害,更加火上加油,今年下半年台灣還會像過去一樣稻米生產過盛嗎?

這是一個巨大的「惡循環經濟」:使用更多的石化燃料,造成大氣失衡,氣候劇烈化,影響農林漁牧,衝擊民生;局部的區域戰爭,乘著全球化的航母,變成一場世界大戰,更國家捲入戰爭的災難,促進戰爭再升級,更多生靈塗炭。更少的資源投入環境保護,讓全球氣候問題變得更嚴重,高溫、嚴寒又迫使使用更多的化石燃料,如此週而復始。疫情、通貨膨脹,在能源、糧食、軍事危機下,更加放肆。

農業減碳,看起來與這些全球災難十分遙遠,其實關係到上面這個「惡循環」變成「善循環」的契機。

要減碳,先減肥

今天全球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最多的來源正是糧食生產與加工,高達34%,其中糧食生產的農業生產和土地使用分別佔其中的39%、32%,總計71%,如果能夠減少這部分的碳排放,就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而農業又涉及自然碳匯,可以自行將排碳吸回,變成糧食,所以只要減碳排、增碳匯,就能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而農業中的溫室氣體中,氧化亞氮是最可能減少的,化肥中大量的氮肥,來自於天然氣,耗費大量能源,濫用後又產生氧化亞氮,這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因為1噸的氧化亞氮相當300噸二氧化碳,如果有效控管氮肥合理使用,就可以減少約20%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過度使用氮肥,就無可避免使土壤酸化,益生菌滅亡,可說是地癌。此外,氮氧化物進入蔬果中成為硝酸、亞硝酸鹽,更是致癌物,對人體危害極大。

減少過量的氮肥,不會造成減產,農民也減少了大量買肥料的錢,同時也可減少水源污染,和生產肥料源頭的空氣污染,同時使用生物、有機資材,讓土壤、土地更健康,食品也更安全。

台灣肥料濫用問題嚴重,一甲地用20、30公斤就夠了,往往用100公斤,過度的施肥反而使作物受害,其實這僅需要政策、措施的調整,輕易就減少這部分80%以上的溫室氣體,政府也可以減少公帑補貼過度的肥料使用,符合管理學的80/20原則。

地球是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環境問題,和人的健康問題很類似,地球被人類不當使用而變得太肥,產生毒素,今天要排毒,不如先減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