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已於去年5月30日正式通過,但7項附帶決議仍引發醫界反彈。而今年2月4日衛福部提出「國外牙醫學歷參加醫師考試臨床實作適應訓練辦法」草案,也讓許多立委、本土牙醫師、學界直呼「看不下去」。
國民黨立委游毓蘭直言,「美其名是把規定提升到命令位階,把原來的作業要點改為辦法,但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它並沒有明定國外牙醫學歷的實習名額上限,為波波牙醫實習爭議再立巧門。」她強調,這樣的草案非常有可能讓去年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不執行的附帶決議死灰復燃。
對此,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游毓蘭、李德維、高金素梅共同提案,並邀請本土小牙醫聯盟召集人黃映綺於23日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呼籲《醫師法》第4-1條修正,將外國牙醫實習(適應訓練)接受申請訓練人數,應不得超過國內牙醫系學生總招生容額1/10,希望未來將辦法制度化,也保障本來就已經飽和的本土牙醫就業市場。
(延伸閱讀:逾百名「波波牙醫」上街陳情 本土牙醫質疑:以偏鄉行醫為名大開回國實習大門? )
76%國外牙醫師仍集中在六都,未到偏鄉服務
游毓蘭表示,台灣牙醫跟牙科診所的現況,並非醫師人力不足或診所欠缺,「根據衛福部統計,78%牙醫資源集中在六都,也有76%國外(學歷)牙醫師也都集中在六都,目前國內牙醫環境已逐步朝向日本牙科過剩的情況,始作俑者正是衛福部。」
王鴻薇強調,本次修法就是考量衛生署98年跨部會會議決議,國外醫學系畢業生實習容額總容量為國內醫學生招生容額1/10。「現況下牙醫師醫病比已呈現飽和狀態,牙醫市場需求不足,應優先保障本土牙醫就業,但是衛福部所提出新公布的草案,針對國外學歷實習名額,通篇未提及總量管制及人數上限限制,確實給予行政機關權力過大。」
另外,過去對於醫師、牙醫的人力需求是用總量管制的方式來建置牙醫系的招生人數,以維持醫病合理比例。
李德維指出,國內牙醫科系採總量管制,過去7年牙醫生人數都被控管在371人(不包含國防醫學院牙醫系),從106年度至今均為371名,加上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20名(採用學測成績,軍校獨立招生20名),國內八大牙醫學系每年招生容額為391名,「可見國內對於牙醫體系,從學生時期就有所把關,維持供需平衡,如果不把關,未來恐影響國內醫療品質。」
過去30年政府都對醫事人力總額管制,為何去年5月大轉彎?
本土小牙醫聯盟召集人、台大牙醫校友會中區分會會長黃映綺進一步補充,「一直以來都有名額限制!國外學歷實習名額從民國99年就有限制名額,依據 《醫師法施行細則第一條之一》,讓衛福部『按國內醫事人力供需狀況』每年公告限定名額。由資料可知,衛福部一直以來的國外學歷名額限制是有法源依據的,也扎扎實實的明文公告周知國人。」
黃映綺表示,其實政府早在民國100年就每年公告國外學歷牙科實習名額,一開始是30名,後來擴增為50名。「50名雖然聽起來很少,但國內總共只有8所牙醫系,其中5所招生名額都不到50名,包括台大29名、陽明38名、成大20名、中國46名、國防20名,現在波波還想要再增加名額,這對國內所有考生不公平!」
牙醫師全聯會青年委員、基層牙醫許明翰強調,過去30年政府都對醫事人力做總額管制,「這是因為台灣的教育訓練、健保都有一整套總額管制下的配套措施,對於偏鄉或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也用公費或醫療巡迴站、醫學計畫來彌補,過去30年一直是如此,但為何去年5月突然大轉彎,然後說台灣缺醫師?」
本土牙醫主張:把名額上限寫入《醫師法》
至於這次為什麼主張要把名額上限寫入《醫師法》?
黃映綺強調,是為了讓整個國外學歷的處理法條更完備、位階更高。「因為去年的附帶決議延燒至今的爭議,凸顯出如果沒有把名額上限載明於法條,仍然有人會心存僥倖,繼續不斷衝撞這個體制,施壓行政機關(衛福部)配合大開門,如此將造成整個國內醫學教育和醫療環境的衝擊與破壞,和牙醫界的永無寧日。」「波波自己想回國就業,應當自行了解國內的規範與限制。」
黃映綺也補充說明此次修法「只限定在牙醫的部分」,是因為 :
1. 台灣沒有承認中國學歷,所以中醫的部分沒有「國外學歷」者的問題,因為其他國家幾乎沒有中醫系。
2. 西醫部分,目前國內醫學系招生總量管制為1300名,國外學歷者目前開放100名,根本不到1/10, 所以西醫部分可以不用處理。
本土牙醫系學生:念書可以靠自己,但實作需師長嚴謹教學
基層牙醫馬醫師表示,「我就是普通基層醫師而已,但會站出來是因這是全國人民的共識。」
她表示去年牙醫系全聯會就已發函給各公會,針對醫師總量管制和學歷認證問題提出投票,「全國22個公會中有14個公會、高達8成到9成5高比例贊成總量管制和醫師認證的決議。中華牙醫學會、台灣牙醫教育學會、台大、陽明、成大及全國8所牙醫學系,也聲明要總量管制及要求返國外國學生應和本國學生一樣,經歷臨床測試才能進來實習。網路媒體去年民調顯示,3萬多民眾針對總量管制進行投票,9成民眾贊成不能過度開大門讓波波醫師進來。」
「所以這是一般民眾、學界、基層醫師和學生的共同心聲和訴求,希望這次修法有更完備的法制規範,讓我們生活回歸正軌。」馬醫師呼籲。
另一名北醫牙醫系學生也以學生代表出席,並表示「我們念牙醫的時候清楚知道,學習及臨床訓練資源是有限的,所以限制台灣醫牙學生招生名額。訓練當中的實作對牙醫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實作跟念書很不同,念書可以靠自己,但實作很需要師長手把手教導,所以資源有限、訓練名額有限,才能進行條件嚴謹的實作。」他也強調,在法案當中寫入總額管制的精神,是對學生最重要的保障。
一名本土牙醫學生家長也出席表示,自己的小孩是在28歲大學畢業後重考國內牙醫系,「他在重考這段時間真的是苦讀再苦讀考上的,衷心希望提案能過關,讓我們的社會盡快回復公平,不要再有這種不公不義的事情發生。」
美國、新加坡政策嚴謹保障本土牙醫
問到國外如何保障本土牙醫?
許明翰表示,其實各國都有類似的政策,以美國來說,「美國是更嚴謹的,第1個是美國國考有3階段,基礎、臨床、實作,但他們實作又再分2次,第1次實作是模型實作、第2次是自己帶病人實作。第2個是即便在台灣有學歷和執照,但去美國還要再修2年當地學歷。針對偏鄉地區,他們有一些特殊條款是過去讀完碩班有專科醫師訓練,會限制到某些偏遠的地區執業。」
至於新加坡雖然有開放國外學歷,「但他們有限定認定的學校,而且去了之後也有限定名額。」許明翰強調,各國都有一套嚴謹的制度去審核,會依照國內需求,「每年開放多少都是越來越嚴格在限制、要求也越來越高,相較之下台灣真的非常寬鬆。」
王鴻薇強調,「今天要直接提在母法裡提案修正,才能從法源上確保本土牙醫的權益,一旦名額由衛福部可以做行政上的調整時,本土小牙醫基本上他們的保障就會被削弱。」立委也強調,為避免造成劣幣趨逐良幣,希望《醫師法》中針對名額還是要有嚴格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