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混亂...潛艦原型艦恐來不及完整測試 9月變成「政治下水」?

政治

近期潛艦國造原型艦,陸續傳出可提前於9月下水的風向,不過專家以裝備到運和此一時間點推算,許多裝備應不及測試就交運,同時移泊至專用碼頭前,複雜的個別與交互整合測試恐一起進行,會變成具有高度風險的「政治下水」。

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在4日於國立海洋大學工學院演講證實,原型艦9月將會下水,下水後會先在港內進行靜態測試、動態測試。

鄭文隆則是於14日透過《中央社》專訪釋出風向,原型艦船段預計在9月中旬對接完成,月底達到「下水」節點;在「封殼」後,立即進行泊港測試(HAT),再實施2至3天的出海測試(SAT)。

不過,軍方內部訊息紛亂,先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內部提出三點疑問。首先,很多裝備交貨延宕,裝備是否有先進行原廠測試(FAT)再交貨,被打上第一個問號。

(更多新聞:潛艦後續艦預算角力浮上檯面 邱國正表態:不會跳到下一階段

潛艦小組急封殼,工程師敢簽合格簽證?

此外,潛艦小組現在急於「封殼」,在時間不及下,是否會跳過原本先單機,再逐步進行的整合測試,成為第二個問號。

同時,工程師如果在沒有完成完整測試程序下簽名,未來如果出事,即須「背鍋」,合格簽證會如何發出,成為第三個問號。

專家表示,當初我方接受劍龍級潛艦時,是依照HAT測試手冊完成後,才能確保下水前的安全。

包括早期常見下水時,發生大量進水的案例,近年則是如希臘和西班牙潛艦下水,發生重量精算失誤的問題。

未提出廠測試怪怪的,張競:3項測試要62個月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即表示,原型艦造艦計畫從頭到尾沒提出廠測試(FAT),確實是很奇怪,完全違背正常施工理則。

對照台船所釋出「超壓縮」的測試期程,張競以土耳其建造潛艦為例,原本土國要趕進度,將HAT壓縮到9個月,SAT壓縮到11個月完成。

後來因為擔心嚴重負面效應,讓FAT、HAT、SAT這3項測試回歸正軌,預計共需62個月的正常進程。

此外,國安高層曾開放大學、國防安全研究院人士前往參觀,張競表示,特定人士受邀和對外放話,不符合安全查核、保密切結與論述審查3項要件,這是一個「超級曝光」的「絕對機密」。

下水前3階段,王志鵬:從單一系統到聯合測試

前潛艦訓練中心教官、中華經略國防協會研究員王志鵬解釋,潛艦正式下水前測試和準備工作,概略可分為「各壓力殼船段焊接結合」、「塢內各裝備測試」和「塢內靜水壓測試」這3個階段。

同時,必須由「測試評估小組」和「潛艦監造小組」進行雙重鑑查,完成後,更必須於測試成果的法定文件上簽署負責。

在「各壓力殼船段焊接結合」階段,王志鵬強調,無論是作戰系統或是動力系統的各型裝備,都必須在完成單機測試後裝進船段。

一旦船段焊接完成,如果產生任何重大錯誤,可就只能重新切開壓力殼進行修改。

進入「塢內各裝備測試」階段,含27個以上的主、次要系統,所有管線與電力,都必須藉由岸置提供的電力、高壓氣和海水管路,逐步由單一系統測試,推進至相關系統的聯合測試,到最後全艦動力與電力系統的整體測試。

靜水壓全艦測試,前後及左右誤差須在1度內

進入「塢內靜水壓測試」階段,此階段又可分為兩大部份。首先、是開始將海水導入,淹過海水冷卻進口即停止進水,在移除岸置海水管路後,啟動潛艦主海水冷卻馬達,進行全艦全面性測試。

若確定無誤,則可準備進入關鍵的:「潛艦靜態浮於水面」。接著就是出塢下水前的最大考驗,要逐步持續導入海水直到潛艦脫離塢墩,正常浮在水面上。

此時,必須再仔細精算全艦重量平衡,調整前、中、後、左右的平衡水櫃,過程中,潛艦前後艦身,與左右傾側角度誤,都必須保持在1度以內。

一旦出現誤差超過標準,就必須立即停止塢內進水,盡快找出原因。

意外泛水最大威脅,電瓶首次充放電風險高

當潛艦符合標準浮在塢內靜水狀態下,要測量自身裝備所產生的噪音初始值,以及是否出現漏水。

王志鵬強調,在上述塢內測試的各階段最大的威脅,就是「意外泛水」(註:海軍術語,海水淹進船體所造成的災害)。

而電瓶首次充、放電,也極容易發生失火或爆炸;至於移至專用碼頭後,則要再進行HAT、SAT,與後續的作戰測評。

王志鵬指出,國防部與海軍卻未公開明確說明或詮釋「潛艦下水」真實定義,有失軍事專業的立場和尊嚴;如果只為政治下水,不僅僅是「政治操弄了國防軍事」,更是「政治侮辱了潛艦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