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裸遊街、強暴性侵...印度女性受暴頻傳 反映他為何難取代中國成為經濟強權

國際

本文作者為:

穆迪(Ashoka Mody),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國際經濟政策客座教授,曾任職於世界銀行和國幣貨幣基金。

前情提要:

5月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省(Manipur)爆發平地「梅泰族」(Meitei)與山區「庫基族」(Kuki)之間的種族衝突,7月底流出數百名暴民強迫兩名女性脫衣遊街的影片,後傳這兩人遭到輪暴。此外,這場衝突中還有其他女性受到性侵甚至殺害,在印度和國際社會引起一片譁然。

1985年3月《華爾街日報》對印度新任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讚不絕口,在一篇題為〈拉吉夫.雷根〉(Rajiv Reagan)的社論,《華日》把40歲的甘地和「一位我們都知道的減稅名人」(編按:此指前美國總統雷根)相比,並指減少監管和減稅在印度激起一場「微革命」。

3個月後就在甘地訪問美國前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家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對他更是極盡溢美之詞。「遠超今日的中國,印度是一個等待發生的經濟奇蹟。」巴格沃蒂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而如果這項奇蹟真的實現了,其中心人物將是這位年輕的總理。」巴格沃蒂同樣稱讚了甘地的降低稅率和放鬆管制政策。

1980年代初期是歷史的重大轉捩點,當時中國和印度開始邁向自由化及開放經濟,他們是全球擁有最多口的國家,人均收入幾乎相等,兩國都被預測會出現「革命」和「奇蹟」式的表現。然而當中國在人力資源的堅實基礎上快速成長,印度卻沒能實現這樣的增長。如今中國成為經濟強權,預測印度會是下一個經濟強權卻恐怕是誇大其辭。

(更多相關新聞:印度人口是越南14倍兩國出口值卻差不多... 印度崛起得克服兩大挑戰

印度「人力資本」、「女性勞參率」輸給中國

中國和印度的差異由來已久。1981年世界銀行(WB)將中國「極高」的預期壽命64歲與印度的51歲互相對比。它指出,中國人攝取的營養優於印度人,中國提供幾乎是全民都能享有的健康照護,而且中國人(包括女性)接受初等教育的比例較高。

世銀報告強調,前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執政期間,該國在性別平等方面有長足進步。美國媒體人、普立茲獎得主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及其妻子伍潔芳(Sheryl WuDunn)曾在他們2009年出版的著作《半邊天》(Half the Sky)表示,中國(尤其是都市地區)變成「最適合女性成長的地方之一」。受教育機會以及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不僅降低生育率,也改善了育兒方式。世銀肯定中國在培養人力資源、培力女性方面的進步,並大膽作出罕見預測:中國將在一個世代左右的時間內,大幅提升生活水準。

比起減稅或經濟自由化,世銀報告更聚焦在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經濟學家蓋勒(Oded Galor)最近強調的歷史事實。自從工業革命展開以來,每一次經濟有所進展──這是維持生產力成長的關鍵──都與投資人力資本、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脫不了關係。

市場自由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中國和印度經濟成長,不過中國的發展策略之所以成功,是建立在「人力資源」和「性別平等」這兩大支柱上,而這正是印度落後的領域

性別暴力嚇退女性成為有效勞力

中國變成市場導向之後依然重金投資本國人力、提升教育和健康標準,達到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勞工水準,超越印度腳步。世銀2020年人力資源指數(Human Capital Index)──在0到1之間為各國教育和健康狀況評分──印度得分是0.49,低於尼泊爾和肯亞,而這兩國甚至比印度更貧窮。中國的分數是0.65,和(就人均而言)較富裕的智利、斯洛維尼亞相當。

1990年代,中國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從80%左右降至大約62%,同一時期印度這一比率從32%掉到25%。尤其是在城市地區,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嚇阻印度女性進入職場

人力資源、性別平等狀況較佳使中國的總要素生產率成長較高,這是測量資源利用效率最全面的指標。假設1953年中、印生產力相同(此時大約是他們展開現代化的時候),到了1980年代晚期,中國生產力已經成長50%以上。今日,中國的生產力幾乎是印度的兩倍。當印度仍有45%勞工在生產力極低的農業部門工作,中國甚至已經從簡單的勞力密集製造業脫胎換骨為全球汽車市場的主力,尤其是電動車。

印度沒有大學進入全球百大

對於把握未來的機會,中國的準備也較充足。7所中國大學名列世界百大,其中清華和北京更是在前20名內。電腦科學方面清華是全球頂大,北京則名列第9;數學領域同樣有9所中國大學名列全球前50名。相形之下,沒有一所印度大學在世界百大榜內,就連頗負盛名的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也不例外

中國科學家大幅提升他們的研究品質和數量,尤其是在化學、工程、數學等領域,而且他們有望在人工智慧(AI)處於領先。如同圖表所示,中國學術及企業研究人員正迅速申請到高品質的專利技術。

198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和國際觀察家預測專制中國最終將失敗,而民主印度將像龜兔賽跑裡的烏龜那樣贏得這場競賽。近來中國發生的各種事件似乎支持這種說法,不管是嚴格的清零措施、青年失業率高漲,還是當局笨手笨腳試圖管制國內過熱的房地產業大型科技企業卻引起反彈。

但是中國仍具人力資源和性別平等優勢,並站在新舊經濟體交會的前沿,印度和其他國際領袖卻吹噓他們能一反歷史經驗,透過閃亮的數位和硬體基礎設施「大躍進」超越疲弱的人力基礎。中國至少有可行的路徑走出他現在的一團混亂,相反地,印度卻有陷入「毫無根據的樂觀」這條盲目小徑的風險。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編譯。

back to top
navba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