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藥價在明年將進行重大調整,健保署署長石崇良28日於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時提到,將研擬擴大「首發藥」定義,只要是在台灣製造且於他國取得藥證後2年內,即符合獎勵條件,將給予較高的健保核價。
另外,對於學名藥老藥,也將朝向同價格,為鼓勵學名藥廠,研發剛過專利期的新藥,將來前2張到4張取得學名藥證的藥廠,也可獲得較佳的健保給付,預計今年10月提出修法草案,明年上半年就能上路。
對於新藥、癌藥在健保收載部分如何加速?是否真能提升台灣競爭力,解決癌友現有困境?
(延伸閱讀:商保「不住院不理賠」導致醫療浪費? 專家給病友、醫院、健保、保險公司的建議 )
加速新藥審查給付》石崇良:3方向執行,擬設百億基金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針對新藥、癌藥健保給付,目前已規劃從3方向來執行,第一個方向在流程部分會跟FDA一起合作加速,對於某些臨床缺口藥物、突破性藥物採取平行審查,縮短在一年左右的時間核准通過。
第二個方向,石崇良表示為了讓這些藥物在收載時能有好的成本效益評估報告,因此也規劃成立專責單位,明年預計投入2億元成立專責辦公室,「要能夠執行HTA(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醫療科技評估),同時來輔導業者,如何提交一份藥物經濟相關的評估報告,讓審查過程更順暢,也希望專責單位對於後續一些暫時性收載的藥物,需要蒐集臨床資料,以供最後決定是否正式為健保給付的評估,這個單位希望在明年1月1日可以正式運作,目前也在跟行政院爭取相關預算。」
第三個方向是基金,石崇良提到,有別於現行健保總額的限制,希望能有一個更彈性的預算來收納突破性、臨床缺口藥物,這部分也正在規劃中。石崇良表示,預計未來新藥基金需編列至少100億元,其中2億元為行政費用。
健保署擬擴大首發藥、學名藥優惠範圍
石崇良進一步解釋,「我們覺得應該要鼓勵台灣很快可以用到好的藥跟新藥,也鼓勵台灣業者也去申請全球的新藥,便擴充台灣首發新藥的定義,不限於在台灣第一張藥證,包含可能同時申請美國FDA、歐盟或全球任何國家藥證的2年內,在台灣也拿到藥證,就認定是首發新藥。」
他表示特別希望是在台製造,一方面鼓勵台灣業者外銷,一方面也鼓勵其他國家來台申請,讓台灣可以盡早得到新藥的使用。
至於學名藥的部分,石崇良提到因專利期都很長,「一個藥的專利期可能長達15年、20年,等到專利期過後,要鼓勵趕快有學名藥出來,價格才會降,不然因為市場獨佔性價格就會居高不下。」
石崇良也提到,明年可能會試辦生物相似藥(指幾乎和原藥品相同,但由不同藥廠製造的生物製劑)鼓勵醫院使用學名藥,「通常有些原廠價格很高,價差就會很大,明年可能會擇幾個價差很大的來試辦,醫院如果因為願意採用生物相似藥,藥費就會下降,下降的一部分(費用)就會回饋給該醫院去調整醫療服務的點值,來創造誘因。」
藥師:「這個問題」沒解決,缺藥恐雪上加霜
對此,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開業藥師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回應表示,根據健保署統計,學名藥占國人用藥量的7成,但僅占健保申報價格的4成,「這是因為醫院進價的藥價差較大,以及有些老藥因藥價過低退出台灣市場的因素,並不像國外用學名藥可以節省健保支出,所以醫院使用學名藥較多,並沒有對節省健保費用有任何幫助。」
而為了鼓勵廠商生產學名藥,計畫開放給予前2至4張藥證較高的給付價格,希望健保能因此挹注更多新藥。沈采穎也質疑,「意思是過了專利期的藥價不會大砍?在三同(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狀況下要如何制定較高的給付價?」
沈采穎指出,首發藥在台製造當然對病人來說若現有的藥治療療效不好,有新藥可幫助病人的疾病治療的確是好事,「在健保低藥價的政策下,對藥廠的營運會有幫助,但給予較好的健保價必需有個標準,否則藥廠會不想製造便宜沒錢賺的藥,反而會讓缺藥雪上加霜。」
她擔憂,這個制度實施後競爭力較弱的藥廠將會被淘汰,「是否會造成一般藥品的缺藥雪上加霜?是政府必需全面性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