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秋冬易發作》把握發病後5年治療...醫:用藥、社區支持缺一不可

醫療保健

近來時序進入寒露,氣溫變化大。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病友容易因秋冬季節的日照縮短,影響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分泌,以及氣溫明顯變化,出現復發的症狀。

思覺失調症在台灣的發生率約是1%、病友約15萬人,好發年齡為15至30歲,很多患者因受到疾病的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

不過,在台灣,思覺失調症患者約1/3未能按醫囑規律服藥,且患者往往因缺乏病識感、照護者對治療及病情認知不足,再加上社會汙名化等因素,拖延多年才確診。

究竟該如何讓思覺失調症患者及早重返一般生活,避免讓病情惡化?

(更多閱讀:慈濟大學超額設藥學系引爭議》憂民眾未來用藥品質...藥師:莫步入美、日後塵 )

72%思覺失調症患者未按醫囑服藥,症狀易復發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反覆急性發作,每次復發都可能對腦部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 ,並提升死亡風險;對照護者來說,也容易造成關係緊張及對立,身心俱疲。」

根據研究追蹤一年,72%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未能按醫囑服藥,一旦用藥順從性不佳,患者容易復發,再度住院的機率高達2倍,症狀改善的比例也下降34%。

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說明,思覺失調症其實是綜合許多精神症狀和徵候疾病的一種疾病症候群,症狀除了大眾較熟知的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其實患者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沒有動機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

邱南英表示,目前思覺失調症急性期的治療多專注於減少正性症狀,但是待患者脫離急性期後如何回歸社會,降低家庭與整體的社會負擔,是一大課題。

把握發病後5年治療,醫師建議長效針劑降低用藥中斷率

蔡長哲說明,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主要有口服和針劑2種,「但口服藥常面臨服藥中斷或效果不佳的狀況,因此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及早考慮長效針劑,不但能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也能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

根據統計,口服用藥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平均得經歷4次復發,才會採用長效針劑;蔡長哲提醒,「時間拖得越久,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風險是一大隱憂;對照護者來說,更是沉重的負擔。」

蔡長哲強調,「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把握發病後的5年黃金治療期,目前國際與國內指引皆建議考慮及早使用長效針劑,降低用藥中斷率,也減少復發機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提到,健保署為鼓勵長效針劑藥物作為優先治療選項,獨立編列逾27億元預算,目前使用率已達54%,更擬於2024年持續編列預算推動長效針劑治療,且針對急性後期照護服務編列6千萬元預算。

除了用藥,病友團體、社區支持都很重要

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思覺失調症病患的治療,主要有2大關鍵:一是長效針劑、另一則是社區支持。

郭千哲提到,因應嚴重精神病患者病識感不佳、共病性高,且其容易伴隨較高自殺風險,「現行照護趨勢逐漸走向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系統,減少患者住院,並幫助其銜接回歸社會。」

他說明,以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來說,精神科居家治療團隊會協助患者評估是否合適此方式,確認後即開始協助擬定治療計畫,後續會有社區護理師及醫護人員前往家中關懷及協助治療。郭千哲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接受完善居家照護的患者增加常規醫療介入的機會,能幫助降低患者急診及住院醫療資源使用,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屬有重大的幫忙。

醫師鼓勵患者及家屬可參加或成立病友家屬支持團體,藉由定期的衛教活動與病友相互鼓勵。(圖片來源/freepik)

醫師也鼓勵患者及家屬可參加或成立病友家屬支持團體,藉由定期的衛教活動與病友相互鼓勵,讓患者能早日回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享有多彩多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