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讀書時,曾聆聽以色列駐英大使的演講,學到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單字──「wipe out」(消滅)。以色列大使說,伊朗一直計劃著將以色列從地圖中「wipe out」。
「以巴衝突」10月7日爆發以來,以色列前國防部長Benny Gantz誓言:「要將哈瑪斯從地球上抹去。」( wipe this thing called Hamas off the face of the Earth.)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甚至放話,與哈瑪斯開戰:「要讓哈瑪斯全部變成死人。」(Every Hamas member is “a dead man”.)
到底是什麼樣的國仇家恨,會說出如此憤恨仇怨的話?我想推薦五部電影與影集,可以協助遠在煙火之外的我們,透過發生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與影集,深刻了解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與恩怨情仇,隨著電影畫面的視線,來到中東地區的現場,有助我們提高對國際現勢的了解與情商,增加我們對以巴衝突的同理與感受。
一、《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贏得敵國的承認
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飾演《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Golda Meir),因為卓越的化妝,真的完全看不出海倫米蘭的影兒,但聲音一聽就是她。
菸不離手的梅爾夫人任內,發生兩件重要的大事,展現她在亂世動盪的世局中,堅毅的領導力。電影裡沒有演的是1972年慕尼黑慘案,我在〈新仇+舊恨 以色列、巴勒斯坦勢不兩立的「百年難解恩怨」〉文章中提到,策劃者是巴勒斯坦武裝組織「黑色9月」在慕尼黑夏季奧運會,襲擊暗殺參加奧運會的11位以色列代表團運動員。梅爾夫人決定展開報復,由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執行「天譴行動」,以9年時間策畫跨國暗殺行動,將黑色9月的主事者一個一個暗殺回去,顯示色列人有仇必報,血債血還的一面。以巴衝突已滿月,以色列堅不停火,就不足為奇。
《梅爾夫人》電影主要以第二件大事─1973年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為主軸。由於埃及、敘利亞利用猶太人國定假日贖罪日假期,連軍隊都放假之際,出其不意,由南、北夾攻,穿越蘇伊士運河、轟炸戈蘭高地,引發2千位以色列士兵死亡,6千多位受傷,是死傷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造成以色列全國創傷(national trauma)與難以忘懷的歷史傷痕,梅爾夫人說:「贖罪日戰爭損失所有戰士的痛苦,我會一直帶著直至死去。」令人動容。
哈瑪斯選在贖罪日戰爭50週年發動攻擊,看這部電影可以看到身罹淋巴癌的梅爾夫人,仍堅毅地對抗當時強國埃及與敘利亞的進攻,最後讓原本不承認以色列的埃及,承認以色列是一個主權國家。更加可以認識以色列面對比自己更強人的敵人時,絕不示弱,挺身而戰。
二、《眼淚谷》(Valley of Tears)變為泉源之地
《眼淚谷》(Valley of Tears)是以色列籌拍的電視影集,也是描寫1967年贖罪日戰爭,除了可以看到一年一度的贖罪日對猶太人是很重要的假日,猶太人要準備守齋,連軍人都放假,戈蘭高地只有600名可以作戰的軍人留守,以及177架坦克。一個情報人員Avinoam想跟上級反映監聽到的戰爭消息,但沒有人願意相信戰爭即將爆發,對以色列造成有史以來的人員傷亡。
看這部影集可以體會哈瑪斯此次在以色列歷史傷口灑鹽,尤其此次火箭彈與飛彈數量之多,加上綁架,更讓以色列人在親友傷亡之餘,更增加了報復、報仇的決心,一定要讓哈瑪斯付出慘痛代價,依此可以了解,就是美國老大哥出來調停,以色列也想將哈瑪斯踏平的信念。
然而,1967年贖罪日戰爭對中東區局勢帶來最重要的影響──以埃和平,因為在此戰後,以色列與埃及展開和談,雖然在美國調停之下花了十年的時間簽訂大衛營協議,以色列歸還1967年六日戰爭取得的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並且成功地減少了一個在中東世界的敵人。此次規模前所未有的以巴之戰,有學者預言,會帶來扭轉中東現勢的契機,苦難變成希望,逆境可能帶來勝利。
三、《紅海深潛密援》,救同族同胞於水火
由「美國隊長」Christopher Evans主演的《The Red Sea Diving Resort》,改編自以色列情報局的真實救援任務,包括在1984年展開的「摩西行動」(Operation Moses)及在1991年發生的「所羅門行動」(Operation Solomon)。
以色列特務1981年在非洲的蘇丹透過一間假的旅館與渡假村(其實真的有營業),成功拯救二萬多名衣索比亞猶太難民到以色列。
非洲有猶太人?是的,這要溯源自大衛王時代,來自衣索比亞的示巴女王訪問以色列,八卦是這些猶太人是示巴女王與大衛的後裔,但這是未被證實的八卦,卻沒有減少以色列政府出面拯救陷於水火衣索比亞猶太人的行動,不管膚色黑的、白的,不論地點遙遠,不畏任務艱鉅,只要是同族的猶太人,就出手相救,成就可以搬上大螢幕的人道救援。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哈瑪斯透過綁架以色列人的攻擊行動,觸了以色列人的逆麟,定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四、《綠色王子》的策反與背叛
這部電影改編自摩薩.哈珊.·約瑟夫(Mosab Hassan Yousef)的自傳《哈瑪斯之子:恐怖組織頭號叛徒的告白》(Son of Hamas: A Gripping Account of Terror, Betrayal, Political Intrigue, and Unthinkable Choices),摩薩是哈瑪斯重要領袖之一哈珊尤瑟夫(Sheikh Hassan Yousef)的長子,被以色列情報機構以友情、威脅和利誘,一步一步取得信任,最終策反,成為哈瑪斯叛徒的故事,因為摩薩被以色列情報局暱稱為「綠王子」而得名(哈瑪斯的代表顏色為鮮綠色)。
《綠色王子》可以看出以色列情報機構善用人心,但對摩薩策反的轉捩點,卻是摩薩的在哈瑪斯監獄中,目睹自家人如何殘酷審訊異己,失去本心的暴戾。以暴止暴,只能帶來破壞與死亡。
五、《奧瑪的選擇》,無間道的僵局
另一部我非常推薦的電影《奧瑪的選擇》,則是出身巴勒斯坦的導演哈尼阿布阿塞德(Hany Abu-Assad)的電影,2013年曾贏得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導演將友情、愛情的故事,放在以巴衝突的脈絡下,呈現被扭曲的無奈與荒謬;劇中也可以看出以色列情報人員善於反間,離間巴勒斯坦人,這種背叛、欺騙與出賣,其實是「以巴衝突的日常」。
電影可以看出以色列在邊境上築起綿延數百公尺的水泥高牆,硬生生地將居住當地的巴勒斯坦人阻隔開來。男主角、巴勒斯坦人奧瑪,不顧翻牆時可能射過來的子彈,攀越高聳的圍牆,就為了和生活在另一邊的好友跟愛人會面,藉此呈現巴勒斯坦難民在以色列壓迫下的困境,導演成功地告訴全世界:「以色列才是壓迫者?巴勒斯坦人才是被壓迫者。」
影片中,導演提到一個非洲人設立「陷阱」抓猴子的寓言,猴子因為不願意放棄陷阱裡的糖,因此被抓,以色列情報頭子不斷設立陷阱,讓奧瑪深陷其中無法逃脫,這個寓言也成為結局的高潮,奧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就像永無寧日,不見和平曙光的「以巴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