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疫後更憂鬱》民團、立委盼教育部將校園心輔人力比例提升至1:900

心理衛生

「很多大學生,特別是頂大的學生告訴我預約學校心理輔導需要至少3個月的時間......」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指出。

生活壓力是長久以來心理工作者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特別在後疫情時代,大專校院學生也自線上課程重返線下互動的校園中,但其壓力現況如何呢?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召集人胡延薇,2023年11月針對台灣大專院校學生進行「學生壓力調查計畫」,期望從中了解現今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壓力有哪些,以提供教育及心理工作者在諮商實務上的專業參考,並促進相關專業學會組織與教育政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推動。

究竟針對112年大專學生壓力調查結果是如何?除了學校單位,政府又該如何協助改善,讓校園心輔資源佈建更完整?

(延伸閱讀:總統候選人提醫療支出提升至GDP 8%...台灣做得到嗎?專家、民團提建議及解方 )

大三、大四生因「這2問題」壓力大   

本次調查計畫廣納全國1,706名大專院校學生樣本,調查結果顯示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壓力總分最高之前二名,而目前壓力來源主要以「學業壓力」與「未來規劃壓力」兩大類型比例最高。其中「未來規劃壓力」更是大學生所有年級生活壓力之首。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陳柏霖指出,在2014、2015年疫情前做的⼤學⽣⼼理健康狀態分布調查,全台大眾型(中幸福中憂鬱)心理健康佔24.5%、第二名巔峰型 (⾼幸福低憂鬱)佔21.4%、第三名滿足型 (中幸福低憂鬱)佔13.2%,疫情後第一名維持不變,但第⼆名錯亂型 (低幸福⾼憂鬱)佔了18.6%、第三名愁善型 (低幸福中憂鬱)佔15.8%。

「本次調查結果,可能有憂鬱傾向的比例占25.5%,與疫情前相比16.3%的大學生有憂鬱傾向,多了9.2%,可見疫情後學⽣的憂鬱傾向受到整體⼤環境的影響,需要更關注心理健康狀態。」

陳柏霖也指出,除了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大學生也可以透過各縣市心理健康促進平台相關的微課程,進行簡單的自我了解與檢測,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次調查結果,可能有憂鬱傾向的比例占25.5%,與疫情前相比16.3%的大學生有憂鬱傾向,多了9.2%。(圖片來源/陳柏霖提供

盼教育部將校園心輔人力比例提升至1:900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則指出,目前大專院校現場的狀況輔導人力相當不足,且有同工不同酬導致無法久任的狀況。「有受到教育部補助的人力費用比較高,沒有的就較低,也希望教育部和衛福部一起來推進改善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她強調,有諮商需求的學生需搶在學期初進行登記,學期末才有機會接受服務。「依照目前《學生輔導法》的規定,輔導人力與學生的配置是1比1200,諮商全聯會近年來持續倡議,積極推動相關的修法,爭取教育部承諾補助比例至1比900,讓有需要的大學生能得到更即時的協助,這只是一個起始,希望持續增加校園輔導的能量。」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羅惠群補充表示,「教育部長有跟我們承諾校園心輔人力應往1比900邁進,但我們常在跟教育部來回溝通的過程發現,大學自治這個點常被拿來當作是理由,人力不足的問題會被回歸到是各大學要自己去籌措裁員,或是有更精進的作為,但看起來教育部在這部分的施力已經過了好多年仍舊沒看到太多進展,也要呼籲教育部拿出更具體的解決方案。」

羅惠群也強調,另外,大學生要如何展望未來,也是很實際的問題,無論是薪資或往哪個職涯發展走,都是大家需要一起正視的課題。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立委共同呼籲,盼政府對校園心輔人力佈建有更具體的規劃。(圖片來源/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7成校長支持從國小就要開始教導心理健康議題

對此,心健司王芃宣科長表示,衛福部自今年8月推出15-30歲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三次諮商的補助後,截至11月底,已累積服務1萬4千人、超過3萬4千多人次,其中經由BSRS-5(簡式健康量表)有3成屬於自我傷害的高風險族群,均已轉介到醫療院所治療,代表此方案有效推動到前端預防。

除了考量擴大辦理或增加次數外,諮商全聯會理事胡延薇也表示,若將18-24歲多數大學生的經費挪作擴充大專校院輔導中心人力之用,更能給予實務現場真正的助益。

吳佳儀則指出,去年約有5千名大學生出現自殺行為,且連續5年上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非大學才出現,調查也顯示,有7成的校長支持從國小就要開始教導小孩認識心理健康的議題。

吳佳儀更提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成員更應支持與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於有需要的孩子,鼓勵接受心理諮商、藥物等專業治療。「未來除了人力補足,還有校園對於心理健康的佈建,包括心輔師跟老師之間如何來合作,因為相對於一般老師的學習歷程,可能也不知該如何面對一個有憂鬱或自殺傾向的學生。」   

近年來大學生自傷事件頻傳,每一次的事件都是警訊,若能有專業的諮商輔導人員能及時從旁協助、完整配套的法令政策作為堅實後盾,才更能好好照顧青年學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