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斯為新冷戰揭開序幕 「維持現狀」還是美台間的通關密語?

兩岸國際

上週美國副總統麥克・彭斯(Mike Pence)在華盛頓智庫哈德森研究發表了一席重要演說,彭斯一開始歷數美國過去幾十年對中國的巨大支持,提到美國現在的政局,最後批評中國企圖干涉美國政策,企圖影響美國選舉,甚至說出「中國想要一個不一樣的美國總統」。

彭斯這席話,猶如為正在進行中的美中貿易戰加油添火,有觀察評論人士認為,這堪稱新一輪「冷戰」的第一槍,新的國際秩序正在醞釀形成當中。

彭斯鳴槍,新冷戰揭序

對面國際局勢驟變,蔡總統對外發言始終「以不變應萬變」,台美在對中政策發言出現不只一次的調性落差,甚至一度讓外國智庫資深專家私下懷疑,這樣的誤判是不是習近平騙了蔡團隊國安幕僚所致呢? 

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今年5月中國一連串挖走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蔡總統對中發言轉為嚴厲,才有了改變。

只是,話說回來,就算蔡的國安團隊沒被騙,但在具體做法上可能也看不出差異,頂多在發言上會較為嚴厲。畢竟台美互動最好不要從一個極端盪到另一個極端,因為這會影響雙方互信。

但包括獨派團體在內不少人沒去分析政策與主張的內在邏輯,就逕自認為蔡政府的「維持現狀」是不動主義,甚至還有人指控「維持現狀」完全是為了討好中國,因此號召民眾10月上凱道對蔡總統示威。

這顯示「維持現狀」現在可能已經不再是可以建立共識的議題,這個發展值得關注。

當年提出「維持現狀」有其時空背景

紅藍陣營認為蔡政府應該回復馬政府時代接受兩岸關係從屬一中架構,並以「兩岸一家親」為與中國回復關係的通關密語。但獨派及其他保衛台灣主權,或希冀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民間人士,則認為維持現狀只是延續馬政府作為,認為蔡政府沒利用川普政府提供的難得機會推進台灣主權。蔡總統因此被左右夾擊,鋼索走得十分辛苦。

當時會提出「維持現狀」並不是為了平衡國內的紅藍綠三方不同的主張,而是與台美以及其他的國際關係有關。

2016選舉拒絕了以「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蔡政府更不可能接受習近平強調的「一中原則」,因此台美關係,以及與其他「相同理念國家Like Minded Nations」的關係更形重要,因為台灣要確保來自國際的支持,特別是來自美國的協助,以增加台灣處理兩岸關際的籌碼。

「兩岸一家親」是與中恢復關係通關密語?

可是蔡政府作為民進黨政府之一,承接了扁政府時代台美關係的陰影。不論扁是否真的是麻煩製造者,但美國不少人的確因為扁政府時代的台美波折,對於民進黨再度執政存在不信任感。

即使美中關係日益惡化,但華府並未因此就對民進黨全面擁抱。而蔡政府在2016年勝選與之後上台時,是民主黨歐巴馬總統執政,且幾乎所有民調都預測民主黨籍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勝選的機率頗高。換句話說,建制派當時在華府勢力如日中天,那也是蔡政府需要面對台美關係的日常。

民進黨在野期間花了極大力氣重建台美的信任感,宣稱「維持現狀」實際上就是台灣向美方保證台美關係不會出意外,美國也確信台灣會以專業方式維持對外關係平穩可控的通關密語,良好的台美關係更是台灣推展與其他國家關係的重要前提。

因此這個「維持現狀」指的不是維持馬政府時代的現狀,而是台灣向國際社會強調自身會理性自持,成熟處理對外事務之統稱。由於中國正在積極改變現狀,「維持現狀」現更成為台灣與國際友台力量的共識。各種強化合作的友台措施,都是在逆轉與平衡這個被中國改變的現狀。

美台關係不再從屬於美中關係之下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蔡政府「維持現狀」的聲稱在非典型,誓言要奉行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的川普上台後,以及同樣非典型,但強勢要重振中國夢的習近平之間,是否還能夠作用?或者說,是否還要夠透過「維持現狀」作為維持台美互信的通關密語呢?

日前有美國學者Marvin Ott提到美國可能會改變一中政策,因為台灣已經成為博弈的中心點。由於Marvin Ott鮮少在對台議題上發言,既是軍人出身又曾在國防大學教書,因此他頗令人感到突兀的發言,是否背後真的代表某種動向在匯集,因此美方就不再期待蔡總統「維持現狀」呢?

美國這兩年的挺台措施的確強度比過去高出許多,美國去年底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更從根本挑戰美國從70年代以來對中政策的所有假設,與中交往策略認為是錯的,台灣民主被視為是重要的資產,過去藍營主張美國把台灣視為其與中交往的麻煩之說,也被否定。

美國把對中關係與對台關係視為兩組不同的關係,不再把美台關係從屬於美中關係之下。針對中國諸般對台施壓,過去美國多是不痛不癢說美國支持台海和平穩定,但對台灣被霸凌不置一詞。可是現在美國開始積極發言給予支持,連台灣被斷交一事,美國也一改先前不理不睬的態度,與台灣溝通以協助維繫邦交國。

目前的變化還不到美國修正「一中政策」的程度

但是這些變化還沒到達改變「一中政策」的程度,起碼在現在還沒有。美國府會的共識是在既有的一中政策框架內盡量撐開空間,在不改變「一中政策」下,全面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在此官員互訪不是問題,美台軍事與安全合作也可以擴增,台美軍事演練也可以進一步發展,只要台美還沒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因台美建交被視為根本打破一中政策)。

石明凱(Mark Stokes)曾公開說過,美國軍艦訪台與台美是否有外交關係無關。前國務院官員譚慎格(John Tkacik)也多次提到,美國的「一中政策」是美國同一時間只承認一個中國,這是從1952年以後的政策立場。美國在1979年以前承認中華民國,1979年以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值得注意的是,1972-1979這段期間,美國雖然承認台北的中華民國代表中國,但尼克森、福特總統、以及國務卿季辛吉等人也都在此時訪問北京。既然先前尼克森總統在美國與中華民國還有邦交之際就訪問北京,因此川普如果現在訪問台灣,也是符合一中政策的規範。

從這個角度看,在美國還沒公開說要改變一中政策時,「維持現狀」還會是台美關係發展的溝通密碼,美國雖不會放棄一中政策,可是內容會大幅修正。放棄「維持現狀」對於台美以及台灣與其他國家關係的經營,可能會得不償失。

美中都在改變台海現狀,台灣講「維持現狀」變落伍?

當美中都在改變現狀,有人說台灣就不該主張「維持現狀」。也有人同意「維持現狀」作為經營對外關係的通關密語,但這不意味著在內政議題上也要比照辦理。對蔡政府批評最厲害的其實在這邊:認為蔡總統在制憲正名以及修改公投法等議題態度太過軟弱,不敢向推進。

美國現在雖然願意幫助台灣抵抗中國的霸凌,但還沒到強會公開支持台灣制憲正名以及獨立公投。制憲正名、獨立公投等議題對美國最大的問題不是公投會不會過,而是公投通過後面對中國可能的報復行動,美國該如何應對。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自然不會同意獨裁國家對民主作為的軍事恫嚇,但如果公投局勢的演變會導致美國須介入台海,包括以軍事手段協助台灣自衛等,美國對這個過程自然會有話要說。不少台灣支持制憲正名、獨立公投的團體主張因為台灣戰略地位重要,所以美國一定會幫助台灣抵擋中國,因此可以硬幹。

這種主張形同視美國(以及其他願意協助台灣的國家)可能的犧牲如無物,是極為不負責任的說法,也在破壞台灣尋求國際支持的道德基礎。

台美關係因中國加重對台威脅而更形重要。現在美國對中看法首次與台灣同步,也更願意支持台灣抵抗中國霸凌。但台灣不能一方面希望美國要多支持台灣,但對於美國關切的議題毫不在意,並以這是台灣內政事務與符合民主程序為由,要求外人(美國)無權置喙。

固然面對中國霸凌以及國際社會的新發展,導致台灣過去一堆模糊不清,甚至自我矛盾的主權主張,變得有處理的迫切必要。但必須透過一定的方法與順序,更需要與朋友密切溝通。

不要讓這個議題成為台灣與國際盟友分裂的起點,畢竟中國才是問題,不是台灣,更不該是美日與其他支持台灣的相同理念國家。因此批評蔡政府是否不動如山,應該去追究蔡政府有無積極構築強大的外交與國防安全網,擴大台灣如採取制憲正名行動所必需的國際支援,而不是賭一把美國一定會支持而硬上,並泛泛的抱怨政府不支持這個公投。

作戰略決策不能僅小微慎求安全下莊

雖然不能輕易改變「維持現狀」主張,但當美中出現冷戰以來最大的關係變化,連貿易都可以是戰場時,以積極作為建構有利台灣生存的新戰略平衡是很重要的。「維持現狀」就會是動態作為。如果「維持現狀」引導出的是求穩與安全下莊之政策,就需要被批判。

固然「維持現狀」是台美互信的通關密語而不能放棄,但具體作為還是回歸到改變這個對台灣不利也沒有未來的現狀。台美關係最大的不確定性是來自川普總統的非典作為。但台灣不能一方面抱怨川普的不可預測,但同時附和主流對川普身邊非建制派的批評而與其保持距離,自斷進一步與川普發展關係的機會。

台灣也不能一方面希望安倍克服內部親中派的阻力以發展台日關係,但對於相關食品進口的合理議題卻不願花政治資本克服反對聲浪。

等待好時機以節省困難決策所需之政治資本是政策執行者的思考慣性,但問題是時機並不在台灣手中,在我們無法造勢時更需要趁勢。抓緊時機大膽作出決策才會有成功機會。所謂等待最好時機之說法往往是不願決斷的託辭,因為不存在最好時機。畢竟謹小慎微不犯錯,只會變得更謹小慎微與擔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