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家敦提5理由 解釋美國何以不跟中國簽貿易協定

國際政治

今年適逢《台灣關係法》40週年,在台美紛紛紀念這個日子的同時,美國頻頻做出友台之舉,與中國貿易戰則是打得煙硝四起,讓人不禁思考美對中外交政策是否出現轉變,從20世紀末中美方建交後的一段「蜜月期」,到現在開始審視雙邊關係。

兩岸戰略專家范疇表示,台灣2020總統大選是美中衝突的延伸戰場,而台灣選民若要對選情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若能在越接近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選擇,就必須了解中美雙方的想法。

信傳媒整理了中國武統學者李毅1月在統一論壇上的演講,現在把焦點轉至太平洋另一端,一起關注美國「當前危機委員會─中國(Committee on the Present Danger: China)」對於美中衝突的分析(下集請見〈「華為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班農拒絕中國滲透 譴責美企幫助中共壓迫人民〉),以及美國未來會如何處理中國帶來的挑戰。

4月25日,美國「當前危機委員會─中國」舉辦一場論壇,邀集各界專家針對「中國威脅」發表論述,並討論美國應該如何應對。

只要美國面臨存亡危急之秋,該委員會就會機動性的召開會議,過去僅召集過3次,主要是因應冷戰時期美蘇對峙和及2001年的911事件,而到了第4次,集合的原因與過去大相逕庭,中國已被定義為美國當前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該委員會副主席加福尼(Frank Gaffney)強調,在極權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其在經貿、戰略、政治等方面的威脅性日益增長,甚至對美國的生存也造成威脅,因此論壇的目的在於尋找美國面臨「中國危機」的解方。

中國經濟漸顯疲態,對美貿易順差成美把柄

《中國即將崩潰》作者章家敦認為,美國從中國危機中解套的關鍵,必須在經貿上勝過中國,因此美國不應再對中國伸出援手,尤其是中國經濟正在發生問題的時候。

近年來中國經濟成長已出現疲態,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去年中國GDP成長率為6.6%,章家敦直稱這數字經過「灌水」,他認為北京人民大學的一位教授所估計的1.67%比較合理,而且那名教授預測中國經濟將更為緊縮。

儘管大規模舉債讓中國3月時的經濟有些許回升,但章家敦表示,這項作法成效並不顯著,也無法帶來持久的經濟復甦。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其實嚴重依賴美國,凱源資本董事總經理陸修泉(Brock Silvers)曾指出,現在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幾乎佔據它全部對外順差。因此如同中國促統學者郭岩華想藉由台灣對中貿易順差,來掐住台灣經濟命脈,美國同樣可依樣畫葫蘆,藉此打擊中國。

章家敦:為創新經濟找活路,美國必須切割中國

章家敦提出5個理由,為何美國不該和中國簽署貿易協議:

1. 中國不尊重與美國或國際社會簽署的貿易協議。

2. 中國不相信奠定全球貿易體系的比較優勢原則。

3.中國不相信西方定義的世界體系。

4. 中國由極權政府統治,且有愈來愈集權的趨勢,美國企業進入中國經濟體不僅難以發展獲利,甚至會連帶使美國陷入脆弱狀態。

5. 中國不僅利用對美出超發展自己軍事實力,高級將領甚至曾公開表示要殺死美國人,敵意甚深。

因此,他不贊同川普2月時延長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稅率的期限,更建議將關稅調到25%以上,並禁止剽竊美國智慧財產權的中國產品進口,同時也禁止任何剽竊美國智慧財產權的企業進口商品至美國。

知名對沖基金經理,海曼資本管理公司創辦者巴斯(Kyle Bass)認為,應該立法強制讓遭到智慧財產竊盜的上市公司向政府報案。

許多人認為,中美經濟已經密不可分,雙方都無法承受「分手」的後果,但章家敦直言,「切割中國一定會讓我們蒙受損失,但我們也得記住,我們早就已經損失太多了。」

他強調,美國經濟基礎靠得是「創新」,如果他們由於中國剽竊而不能將之商業化,那美國經濟就沒有未來可言。

約束中企實踐「市場原則」,資訊公開透明

「除了經濟制裁,我們還應該要求中國企業落實『市場原則』。」曾擔任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主席的羅賓森(Roger Robinson),解釋市場原則包括資訊公開透明、適當風險管理、良好企業治理等等,而美國必須以此確保中企在債務和股票市場上能受到究責。

他表示,美國的確具備軍事優勢,但在經濟和金融範疇,到目前為止美國並未積極防堵中國有敵意且具針對性的經濟活動。

以中國交通建設公司為例,它在一帶一路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也負責中國在南海建設人工島的疏浚工程。羅賓森表示,該公司曾想於香港公開募股,在美國介入下它被要求公開自己在南海的活動,由於明知這些人工島實屬非法,最後寧願放棄上市。

羅賓森指出,這類參與中國在南海非法建設、擴張的中國企業遍布全球,然而美國到目前為止仍未制裁這些備具爭議性的公司。

至於制裁內容,巴斯認為應該規定,可免稅之退休金和捐贈不可用於投資受美經濟制裁的企業,目前他正在推動該項立法。

此外,美國資本市場有許多中國企業,主要是在較不要求資訊透明的場外交易市場,交易額相當可觀且持續成長,甚至有望高達1兆美元,但美國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嚴格安全管制,這恐會有國安疑慮,危及本國投資人獲益,甚至影響公共年金制度、指數基金和共同基金等。

羅賓森強調,這些可疑的中國企業不僅會造成國安問題,還涉及人權議題,因為其中不少就是中國用以打壓人權的相關產品製造者或投資者。

香港恐面臨金融危機,美應重思對港關係

巴斯則是從香港的角度切入,他指出,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中國對香港的控制,或是香港對中國的依賴都日益加深,香港經濟轉型、房地產飆漲、不穩定的銀行體系、瀕臨崩潰的聯繫匯率等,皆反映了中國本身的經濟困境或是人為刻意的操作,例如中國透過股票、債券等途徑,從香港籌集大量美元資金。

他指出,美港1992年簽署的《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是把香港視為一個自治體,讓美港的政治、法治及經貿交流獨立於中國之外。然而,香港在政經上的自治權逐年縮減,財政情況動盪,甚至有可能成為中國損及美國利益的一環,此時的美國總統必須重新審視美港關係,若有必要甚至應該訴諸該法案賦予他的權力,考慮中止或修訂《美國-香港政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