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它將長期在人體共存..港大教授揭新型冠狀病毒的秘密

國際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3月23日在醫學期刊《刺血針》(Lancet)發表第一個大規模每天對新冠肺炎測病毒量的系統性研究報告。

其中一個重大發現是,香港和台灣一樣,都觀察到患者的病毒核酸轉陰再轉陽,抗體轉陽,病毒依舊存在。

新冠病毒將長期在人體共存

醫學專家指出,這意味著,疫苗問世以前,新冠病毒將長期在人體共存,新冠肺炎不只可能流感化,還可能「B肝化」。

該團隊在1月22日至2月12日追蹤香港兩家醫院的23名確診者,年齡由37至75歲,年齡中位數為62歲,包括13男、10女,11人有慢性病,10名較嚴重患者均需要呼吸器,13名病例為輕症。最後5名患者被送入ICU,其中3人需要插管,2人死亡(在症狀開始後不到20天死亡)。

從發病到住院期間在0-13天,中位數為4天;在10例重症患者中,呼吸困難的發生率顯著高於輕症,重症的血清鹼性磷酸酶(ALP)數值也較高。

這份報告可以整理出8個重大發現:

一、新冠肺炎在一有症狀時就有高病毒量,證實病毒在沒有症狀就開始複製,也當然有傳染的危險。

二、症狀開始後第一周,病患深喉唾液病毒量最高,隨後逐日下降。新發病後7-10天最危險,這是造成醫院醫護人員爆發群聚感染的主因,所以,急診和基層醫師要有最高防護。

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不同,武漢肺炎(COVID-19)患者在發病初期的病毒量最高,這是新冠病毒可以快速傳播造成社區感染的主因。這一發現證實嚴格控制感染源的重要性,可以對高風險病患提早施用一種或多種抗病毒的藥物。

三、 輕症和重症病毒量差異不大,也就是兩者傳染力類似,抓重放輕的觀念不對。

四、 年紀大患者病毒量最高,傳染力強,有無慢性病者病毒量差別不大。一名患者在症狀發作後25天才檢測到病毒RNA;年紀越大,病毒量也越高。

五、到了20天,50%重症與23%輕症唾液還繼續有病毒驗出,甚至合理推測有可能變成長期低量病毒帶原。

六、 抗體在第10日後才上升,血清抗體檢驗不適合急性新冠肺炎使用,適合回溯性流行病學調查。

症狀開始後14天或更長時間內,16位病患血清裡,新冠病毒的抗體數量和病毒中和數量呈現正比,在連續檢測的樣本中,沒有發現基因序列突變。

七、抗SARS病毒藥物的臨床研究表明,治療有些成功,病毒量顯著降低。

八、 香港和台灣一樣,也觀察到病毒核酸轉陰再轉陽,抗體轉陽病毒依舊存在。

33%在症狀開始後20天或更長時間才檢測到病毒RNA

在21名倖存的患者中,有7名(33%)在症狀開始後20天或更長時間才檢測到病毒RNA。發病後一段時間,能檢測到病毒RNA(症狀發作後至少20天)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沒有關聯。

一名患者在症狀開始後長達25天檢測到病毒RNA。另一位患者在症狀發作後的第21天和第22天檢測不到病毒量,在第23天和第24天出現病毒量反彈,隨後5天出現病毒載量未檢出。

醫學專家表示,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在疫苗出現的那一天之前,不只要有新冠肺炎流感化的準備,還有B肝化的可能,B肝化是指B型肝炎病毒長期在人體共存,導致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一些COVID病人目前症狀已經痊癒,抗體轉陽、病毒持續存在,肺有纖維化,這一切不是和B肝病程很類似嗎 ?

更多內容

疫情讓他們備受壓力 德國黑森邦財政部長成全球第3位輕生官員

高嘉瑜質詢政府保護50年了 裕隆宣布去年大虧244億並減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