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全面封殺華為》台商最佳策略:跟著台積電赴美而不是返台

總體經濟

耐吉(Nike)的創辦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的自傳「鞋狗Shoe Dog」,是我指定給「管理經濟學」學生的讀物。

奈特把耐吉的發跡過程,用生動的手法描述,對企業管理有興趣的人,都值得一讀。不管是創業、行銷、生產、研發、國際運營,以及財務管理,都有著墨。但耐吉的故事,放在「後美中衝突」的世界裡看,更令人深省,尤其是對過去30年,賺盡中國人口紅利的台商,耐吉背後代表的意義,更是深遠。

台商讓耐吉難以割捨

耐吉是1964年,奈特隻身前往日本,取得亞瑟士代理權後起家的。除了曾經在美國東北有過一個小小的廠外,耐吉從頭到尾都沒有美國生產的能量。先是靠賣亞瑟士,後來靠日本廠商代工生產耐吉自有品牌,最後轉向台灣和南韓代工廠製鞋。

書裡唯一提到的台商是豐泰,但豐泰以外的整個台灣運動鞋生產供應鏈,可以說多少都是由耐吉拉拔長大。最後這個台商供應圈和耐吉一起跑中國,跑東南亞,跑盡全球低工資的國家,形成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製鞋以外的台灣外銷產業,也幾乎都循這個模式。美商逐水而居,尋求低工資的生產基地,最後不約而同地靠向台灣代工廠。運動用品、服飾、玩具、五金、車材、電子產品無一不如此。很多人瞧不起台灣的代工業,「毛三到四」的低利潤,人人喊打。但我不這麼認為。

經濟發展學裡有一個「路徑依存」的說法,台灣和南韓這種人力資源高、薪資相對低廉的地方,經濟一定會起飛,但起飛的過程,和外在環境的互動造成的路徑不同,最後會形成不同的結果,孰優孰劣,難以定論。

台商成功路徑無人能複製

台灣人口比南韓稍小,台灣政府比南韓政府相對「無能」,但管制的也相對較少,台商要找薪資高漲的出路,又要續做美國的大生意,就不能靠南韓式的保護主義,只能比南韓更早、更大規模地往中國前進,這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特殊路徑,不是命定,但卻是他人難以模仿的成功模式。

但台商實在太強了。

耐吉找到豐泰後,徹底甩脫對日本廠商的依賴。但耐吉沒有因為台灣人工變貴,而找上中國或是越南廠家,把豐泰放棄。豐泰、寶成這些了不起的台商,憑著創意和努力,做到了耐吉、愛迪達這些大公司,不和台灣合作不行。這是了不起的企業經營,才不是什麼人人可做的低賤產業。

「利潤低,沒關係,我們把量做起來」,「技術能量低,會被美國老闆放棄,那我們就把生產技術提升起來,順便做產品研發,讓美國老闆割捨不掉」,這是台商世界一流的地方。下次還有人再和你講台商只會代工,賺辛苦錢,你叫他自己來做做看。什麼錢,賺的不辛苦?

後武肺時代,台商遊走美中兩方模式得重新思考

但台商現在碰到百年難見的變局,美中關係隨著武漢肺炎和貿易戰產生實質的改變,台商遊走美國市場及中國生產基地的運作模式,得重新思考。思考的契機,也可以參考耐吉的故事。

奈特是運動員出身,要真說到他的專長,其實是會計,他當過會計師,在大學教過會計。他不懂生產,也不懂行銷,甚至還不懂研發,但憑著對亞瑟士老虎鞋的熱愛,他建立了一個運動鞋的銷售網。接著靠著和消費者的直接接觸,他把市場的需求,配合他田徑教練、共同創辦人對運動鞋研發的熱情,轉頭開發出新型鞋款和新科技,讓亞瑟士生產。最後還可以靠著這個銷售管道,脫離對亞瑟士的依存,變成世界知名的自有品牌。

耐吉的成功說明「市場」的重要性

耐吉的故事,說的就是「市場」的重要。因為美國的消費市場舉世無匹,掌握市場的人,就掌握了所有生產、銷售的大部份利潤,耐吉如此、蘋果也是如此。這個因應消費者需求產生的商機,趨動了美國廠商的行銷和研發,而因為美國廠商掌握了行銷與研發,他們更把市場牢牢握在手裡。

生產是這個巨大商機裡,不可或缺,但卻是最不重要的一部份。

也就是說,當美中衝突加劇的時候,台商要在「市場」和「生產基地」之間二選一的時候,根本沒有需要思考的空間。東西在哪裡做都可以,但是市場只有一個,「棄中就美」會是台商不得不做的選擇。台積電在美國的120億美元投資,就會是這波台商前進美國的領頭羊。

重點不是赴美,而是「去中國化」

但在「棄中就美」的時候,有沒有可能中國真的變成世界不可或缺的生產基地,供應鏈的完備讓台商、美商走不了?一如耐吉離不了豐泰?

經濟學講價格彈性,短期內,所有生產的彈性都是僵硬的,但長期來說,什麼都是富有彈性的。台商不脫離中國生產,就會被迫放棄美國的市場,這個地緣政治的壓力,會強迫世界的供應鍵加速脫中。

台積電因為掌握了高科技產業的關鍵,所以被迫先行,但這個壓力,不會只停在晶片產業,會一路往下游去,因為美國人的立場是不要再和中國有這麼多的牽扯,過去的養虎貽患,造成現在的痛苦,而因為現在嚐到中國強力挑戰美國秩序的後果,所以更要長痛不如短痛,為未來籌劃。

美國豐田的例子:市場創造出需求

所以台商未來脫中的重點不在赴美,而在去中國化。但赴美生產還有其它的好處,不但給美國政府做面子,可以拿到稅金補貼,更可以接近市場,直接掌握消費者脈動。吃下美國市場,全世界的市場,就會水到渠成。如果台商要慢慢脫離代工的宿命,成就自己的品牌,那也更該往美國市場去,一如耐吉的貼近市場,而能據此掌握趨勢,影響消費市場,進行產品研發。

日本的豐田汽車,如果沒有美國的市場,不可能有今天世界第一大車廠的地位。豐田高級品牌凌志的研發,起源正在於美國豪華轎車的需求,而特斯拉帶起的電動車革命,也從消費市場,回頭影響豐田等車廠對未來產品的開發走向。特斯拉的例子更告訴我們,品牌也不一定永遠不敗,但市場卻是永遠在那裡,隨時等著另外一個出奇不意的企業豪傑,奮力奪取。

「錢」才是趨動所有企業決定的真正動力,生產供應鏈不會永遠是共產黨的人質。

中國市場雖大卻吃不到嘴裡

但有沒有可能,中國憑著人口優勢,超越美國成為磁吸企業的首要市場?也就是說,所有美國有的市場紅利,其實也都可以在中國發生?比如說,華為

華為的手機沒有美國市場,但憑著中國第一大手機公司,拉抬出強勢品牌,還能回銷世界。如果華為可以成功,同文同種的台商,為什麼不能也利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

的確,這是共產黨政府的想望。拿著14億人口的巨大需求,誰說中國不能試試美國的市場霸權?而美國的消費產品公司,如蘋果、星巴克和耐吉,現在的中國市場銷售,不是他們的第一,就是第二大的目標市場,割捨不掉。但這巨大市場背後的,有一個巨靈,時時考驗在中國經營企業的忍受度。

人治阻礙外國企業在中國發展

麥當勞在中國變成金拱門,拱手把巨利分給共產黨關係人士,就是一個例證。特斯拉如果沒有馬斯克的全球知名度,還有美國政府的施壓,也會拿不到百分百的子公司經營權。

換句話說,中國的市場雖大,但不一定吃到嘴邊就可以吞下肚。中國的人治,讓企業成功,永遠都打上一個問號。奈特在耐吉稍有成就的時候,被競爭對手惡搞,告到聯邦政府,而吃上一張幾千萬美金,足以破產的欠繳關稅罰單。但耐吉面對的不是一個人治的社會,耐吉的對手是民主的美國聯邦政府,奈特有充分的民意管道和司法途徑取得正義,不用行賄,更不用住進大牢。

這點,卻是所有在中國經商的企業家,永遠都要擔心的事。市場很大,但都是共產黨高官的禁臠。風調雨順,大家雨露均霑,事情可大可小,但一旦北京陷入困境,那就沒得你外人吃香喝辣了。

華為就是這樣的例子。華為的成功,大多數還是得利於身為中國國家隊代表,但現在美國要打倒這個中國國家隊,外人哪裡還有空間享受中國市場紅利?

從美國市場進軍世界

而究其實,中國的市場還是落後的,華為手機沒有谷歌的安卓系統,根本就賣不掉。企業想要先取得中國市場成功後再攻城略地世界各地,那是逆勢而為。但如果企業先取得美國市場勝利後,再到世界各國,反而會無往不利。

視訊會議企業Zoom,有很多中國關係的陰影,但畢竟還是美國公司,先在美國市場取得了成功,而在世界受到歡迎。如果今天倒過來,Zoom像騰訊、阿里一樣,身上戴滿了中國隊的標誌,根本就會賣不動。所以Zoom會很珍惜美國公司的地位,而盡快脫離中國關係。抖音在美國的同質產品TikTok,花了多少資源,隱藏自己的中國身份,也是一個例證。

我想,台商都是聰明人,都知道脫中的好處及必要性,但現時就卡在一個短期供應鏈的動彈不得,而不能大規模地從中國撤退。

我的建議是,「赴美」,而不是返台。躲在台積電和美國政府的後面,逐步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共產黨不致於馬上翻臉。而面對工資高昂的美國生產,台商更有需要提升生產的效率,是一個重要的多贏轉型契機。

台灣作為台商的總部,壯大海外生產,分散中國風險,就已經吃穿不完了,台灣政府要樂觀其成,不用強逼台商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