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擴散國際秩序將重組 林夏如:世界各國終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武漢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日通報,全球在過去24小時新增18萬3020例武漢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創下單日最高紀錄,根據WHO數據,全球總確診病例超過870萬,死亡人數超過46.1萬人。

根據WHO統計,巴西過去24小時新增確診為5萬4771例,人數居所有國家之冠;其次為美國與印度,分別新增3萬6617例與1萬5400例。上一次創下單日新增紀錄是在6月18日,當時新增18萬1232起確診,WHO祕書長譚德賽在當時警告,全球疫情已進入新危險階段。

若從武漢封城日算起,「武漢肺炎」這4個字已經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長達5個月,更往前推中國首次通報病例,距今更是有接近7個月的時間,雖然台灣已經連續71天無本土病例,在國內好像感受不到疫情的存在,但出了國門之後,國際間的疫情再度險峻。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憂心,近3、4個禮拜國際間的R0值(病例再生數)都在1.2至1.5之間,讓人回想到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歷經3年,它的R0值從1.8降至1.0花了1年半的時間,「所以讓我們感覺到這個新冠肺炎好像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

各國解封的挑戰...陸續出現疫情反撲

然而,很多國家為了政治經貿發展已陸續開始解封,也因此陸續傳出第二波疫情,陳秀熙則從數字上來解釋,他指出,目前解封指數(公式:確診人數/康復人數X(1-致死率)-1)有68%的國家小於1(代表適合解封),但這些國家解封指數在兩周下降的速度變得非常慢,代表解封後一定有出現疫情反撲的情勢,如韓國、日本和中國。

針對中國北京疫情再起,陳秀熙認為,雖然中國之前稱56天都沒有本土感染個案,但應該6月初甚至更早之前就有感染波出現,才在6月中旬大爆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在兩會後才爆發,與過去認為這個病毒容易感染到政治社交領袖的猜測不謀而合。

國際間的變數還不僅如此,舉例來說,確診與死亡人數均居全球之冠的美國,近日掀起反歧視浪潮,民眾走上街遊行抗議,佛羅里達州、亞利桑那州、肯德基州這幾個洲的疫情也在這個禮拜出現變異;另外,原本慢性病、癌症病人也要慢慢開始回到醫療體系照顧,也會與新冠病毒的照顧產生排擠效應。

疫苗需要參加國際隊,不要再沉溺在可能獨自完成疫苗

疫苗則是終結這次疫情最重要的武器,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提醒,台灣不要再繼續沉溺在甚麼實驗室有怎樣的突破,而是要在國際上與他國合作,沒有單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完成,口罩可以有國家隊,但疫苗需要的是國際隊。

詹長權說,評估全球若要施打疫苗,需要幾十億到上百億劑,疫苗議題除了開發,還要生產、配送,和施打等,現在已經有幾個生產瓶子的大工廠都承諾可以提供多少量,要有針筒、針頭,要該如何低溫配送,台灣應召集各行各業,好好想一個國家政策,思考在美中對抗下,該如何取得疫苗,若無法取得又該如何?這是公共衛生難題,更關乎國家安全。

疫情之後國際秩序可能被改變,而中國可能取得話語權

疫情看不見終點,對於國際關係又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維吉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訪問教授林夏如形容,這次的疫情就跟2009國際金融風暴一樣,每10年就會出現一次國際性的打擊,要這些大國解決問題,只是目前看起來,中國比較可能會在這次的危機中脫身,只要脫身的比其他國家早,它在國際中就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進而改變國際秩序。

林夏如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或者下一屆的總統必須對這次疫情做出詮釋、給一個說法,其中的兩大重點就是,第一,疫情從哪裡開始?第二,威權管制與民主治理哪個政治制度的管理之下可以對付這個疫情?

他表示,美中在疫情之下都是減分的,並沒有讓人覺得誰更有影響力或是誰做得更好,但以2009年的金融風暴為例,很多人認為在那之後中國開始在國際性組織還有國際地位上提升很多,並不是因為它沒有受到打擊,而是中國不像歐美國家有流動性資產的問題,它恢復的比其他國家快,所以它迅速取得重要地位。

林夏如說,中國可以在疫情之後,在經濟上、人道上,對所有疫情慘重的國家伸出援手,情勢當然會很快改變,另外,當中國透過中央集權的方式,不管在疫情治理上還是疫苗研發上,如果能夠更快解決問題的話,以透明度高、講究信任及究責制度維繫的民主治理也將受到挑戰。

世界各國終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至於台灣是否還能依靠美國得到安全保障,在經濟上繼續依賴中國市場?林夏如表示,疫情之下,美中關係持續惡化,中國在新常態下保持強勢的姿態,雖然可以看到美國的國會與人民相當支持台灣與香港,反中情緒是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最高昂的時候,不論下屆總統由誰當選反中趨勢是已經抵擋不了,不過,美國在受疫情打擊之下,還能有多少精力去幫助盟友或其他民主國家也是值得觀察的。

從現實面來看,大豆還是美中貿易戰很大的問題,如果中國願意在此時多給美國一點幫助的話,「這對美國來說是有實質意義的,特別是疫情之後,經濟的打擊會持續多少年,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辦法看出來」。

中國加速對台灣與香港的政策,也讓其他亞洲國家感到非常焦慮。林夏如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投書期刊,她說,「從我的角度上來看,就是哀求美中要理解其他國家必須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雖然李的態度是『我兩個都要』,但我的結論是這個可能已經不可能了」。

林夏如認為,對沖戰略可能是過去幾十年大家不得不的作法,但在美中激化對立的情況下,對沖的戰略會越來越複雜,就像台灣的半導體要選邊站,又在對付疫情的情況下,資源越來越少、人口也在老化,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大,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長期對政策方面的研究討論,才知道下個疫情、下個金融風暴,台灣要怎麼用少數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