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鐵三角三缺二》少了陳其邁、陳建仁 陳時中獨扛大局 府院、專家溝通斷了線

武漢肺炎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動用政風單位,調查彰化縣衛生局篩檢居家檢疫無症狀者,第一階段調查結果昨晚出爐,就在指揮官陳時中一句「有小瑕疵沒違法」7字箴言中,一周以來的紛擾暫時畫下休止符。

先前陳時中一度把話說得很重,最後卻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他婉轉的說法讓中央與地方防疫工作整合浮現契機,只是整個社會因為「彰化事件」吵了整整7天,甚至把台大公衛也拖下水,學界、政界、名嘴、市井小民互噴口水一整周,其實暴露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台灣防疫「鐵三角」現在缺了兩角,指揮官陳時中得趕緊做好回防的準備。

防疫鐵三角,陳其邁是府院與專家溝通樞紐

在今年3、4月台灣疫情最緊急的時候,大家應該常看到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三更半夜還會找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專家團隊成員、公衛專家、府方國安相關人員到行政院協調溝通。

當時還沒卸任的副總統陳建仁由於具有公衛背景,也會三不五時會發臉書、接受專訪,讓民眾知道全球最新疫情的演變,以及國內防疫方向。陳建仁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流行病學專家、陳其邁是具有醫師背景的政治人物,又是陳建仁的學生,加上指揮中心有指揮官陳時中坐鎮穩定軍心,這三人是台灣防疫成功重要的鐵三角。尤其陳其邁的角色相當關鍵,扮演可以與總統府、行政院、指揮中心與專家四方溝通對話的角色。

在陳其邁還沒回高雄參加市長補選前,指揮中心在府院與專家的溝通上可以說是相對比較「健康」的。基本上對於總統府來說,府方不可能單單僅有指揮中心陳時中一個管道來了解及掌控疫情,另一個就是代表府院的陳其邁在指揮中心之外建立的外援部隊。

李明亮的SARS團隊透過陳其邁與指揮中心溝通

陳其邁拉出的這一個平台,串起了2003年李明亮帶領抗SARS團隊的專家們。經由陳其邁來跟前衛福部長林奏延,台大公衛詹長權、陳秀熙,中研院的何美鄉,以及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等抗SARS有經驗的公衛、流行病學專家溝通,陳其邁扮演了台灣在防疫上醫界、公衛界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樞紐。

當時,這些不在專家小組的專家們三不五時會與陳其邁討論疫情,他們也給陳其邁相關的政策建議,具有醫師及公衛背景的陳其邁彙整各方意見之後,會進一步去跟府院及指揮中心溝通跟協調,然後作出政策建議給蔡總統參考。

在陳其邁的奔走下,當時府方也能掌握到較為完整正確的訊息,當時台灣就在指揮官陳時中坐鎮最前線,天天開記者會讓記者問到飽的驚險過程中,安然度過彰化白牌司機、武漢包機返台、鑽石公主號、北部某醫院群聚感染,以及磐石艦隊等一波波的危機。

今年2月時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與衛福部、內政部等官員召開防疫會議。(圖片來源/陳其邁臉書)

之後台灣疫情減緩,6月初罷韓投票結果出爐,陳其邁不久就離開行政院開始忙高雄市長補選,基本上外部專家們與府院溝通的這一條管道就接近停擺了,而先前由陳其邁建立起來與台大公衛詹長權、陳秀熙的溝通管道也就順勢中斷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過去陳其邁負責府院與公衛專家溝通平台,現在這個樞紐沒了,加上陳建仁也離開總統府回到中研院,因此除了指揮中心,還有誰在做全球各種疫情情報蒐集給府院參考,其實並不清楚,但從國安層級角度來看,這樣的防疫分工其實並不健康。

沒人敢「逆時中」...專家小組剩三巨頭

就在陳其邁、陳建仁紛紛離開後,台灣防疫鐵三角缺了雙陳,等於少了兩角,而第三角陳時中帶領的指揮中心最近也出了一點狀況。

原本指揮中心就沒有把國內傳染病專家陳建仁、何美鄉、蘇益仁等納入專家小組裡頭,最近專家小組成員雖加入了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友好的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不過在整個社會「順時中」風氣大盛下,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李秉穎、李龍騰三位台大醫師逐漸形成專家小組「新三巨頭」。

由於開會沒人敢「逆時中」,疾管署內部防疫醫師的意見沒有受到應該的重視,專家會議開會時,大家的話越來越少,甚至不同意見的專家在幾次之後就逐漸不參加指揮中心的專家會議了。

專家會議上,人跟話都越來越少

漸漸的,不一樣的聲音及意見逐漸被排除在指揮中心的決策體制以外。所以從7月以來,陸陸續續開始有專家在不同的場合或是會議上「放砲」。這看到不一樣的聲音不斷在媒體出現,指揮中心難免感到不舒服。但其實這就如中研院何美鄉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所說:「指揮中心太封閉了!」

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恐懼,尤其是面對像武漢肺炎這樣全新的新興傳染疾病,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更謙虛,畢竟這個病毒到目前為止已經造成全世界超過2300萬人染疫,超過81萬人死亡,但在面對全新的病毒及傳染病,一般民眾其實搞不懂,到底醫師跟傳染病專家的差別在哪裡?或許市井小民會說,「台大醫科的分數比台大公衛高很多,所以相信醫師才對!」

其實臨床醫師基本上面對的是病人,臨床醫師的經驗會讓醫師知道面對疾病怎麼診斷、怎麼治療,因為這是醫師必須扮演的角色。但是講到疫情的研判,那就有好幾個層次,一個是整個大疫情的演進,這就需要用統計模型估算,甚至對國際疫情的研判,這些都要有生物統計的基礎,做傳染病生物統計。

專業問題一刀切、「鄉民化」無助解決問題

再來就是對於傳染病流行病,什麼是傳染病流病?這些傳染病的特性,比如潛伏期多少?病毒量怎麼變化?這其實是相當專業的,很多臨床醫師可能都不見得這麼了解,就像現在有人說無症狀不會傳染?那無症狀的個案在社會中密度要到多高才會有危險?要怎麼研判呢?這些爭議到現在醫界及公衛界都沒有答案,但也意謂這其中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對於疫情研判、秋冬防疫是不是要有新作法,並不是二分法、一刀切就劃下句點。

政府希望民心不要因為疫情而恐慌,其實應該要花更多時間跟力氣,有步驟的與民眾溝通、教育,一步步來做,而不是天天讓「普篩」、「不用普篩」等議題尖銳對立,讓錯誤的訊息滿天飛。

而現在的指揮中心,似乎是看到外界有什麼不同的意見,一副就是要跟人家幹架一樣,都是很強力的反彈,把專業的問題「鄉民化」,而讓公共議題失去討論空間,這對於政策的形成並非好事。台灣防疫到目前為止都很成功,指揮中心陳時中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才對。

先前大家會信服陳時中,是因為他的視野廣、高度夠,能跳脫政治及藍綠,加上善於傾聽跟溝通,以專業來做決策,這是大家信服他的理由。如果陳時中能透過這次的彰化精準篩檢事件引起的風波,大開大闔廣納地方與不同領域專家的意見調整步伐,讓斷線的府院及專家溝通重新接上線,接下來就算秋冬疫情高峰來臨,相信指揮中心在防疫下半場,也會做好萬全的迎戰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