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新聯盟?美國務次卿訪台代表的三個含義

台美關係

比預期要來得早,美國國務院排行老三的次卿凱斯.克拉奇(Keith Krach),將在本周四(17日)訪台,18日主持「台美經濟商業對話」,19日代表美方參加前總統李登輝的追思告別禮拜。台灣方面,將以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為首,率政務委員鄧振中、經濟部長王美花等人參與。

台灣能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新聯盟?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臉書發文,提出克拉奇此行的3大意義,首先是台美關係快速升溫;其次是台美經貿合作和供應鏈重建;再者,是台灣能否加入由美國主導的新聯盟「經濟繁榮網路」(Economic Prosperity Network, EPN)?

「經濟繁榮網路」由克拉奇負責籌設,自今年5月初開始後,就受到全球矚目。目前已有澳洲、印度、日本、紐西蘭、韓國、越南等印太6國參與,台灣能否成為下一個成員,是克拉奇率美國官員來台訪問的一大觀察重點。

王定宇說,短短1個月,就再度突破美台40多年來訪問層級的美國國務院次卿(Under Secretary)克拉奇,除了層級高外,業務範圍就是經濟、能源等。

「台美經濟商業對話」,預定討論供應鏈重組、營業秘密保護、中資等外資投資審查、印太戰略合作等議題。據悉,美中因貿易戰而角力激烈,美方特別關切全球供應鏈的重組,盼過去在中國設廠投資的工廠從中國移出,至於要移到台灣、美國或其他國家,將會與台灣共同討論。

美參議員:美台FTA作為貿易協議高標

美國參議員盧比歐上周致函國務卿蓬佩奧,敦促盡快讓克拉奇訪台,就台美自由貿易協議(FTA)一事展開實質行動。盧比歐說,為了強化台美雙邊關係與擴大市場,台美FTA具有其重要性,他提到,蔡英文總統宣布解除美豬牛進口限制,消除台美追求FTA的唯一障礙,因此希望蓬佩奧盡快讓克拉奇訪台,展現美國想要及時完成FTA的決心,「與台灣的FTA能夠作為貿易協議的高標。」

盧比歐認為,維繫美國的經濟影響力及減少台灣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依賴,對確保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至關重大,尤其台灣是美國第10大貿易夥伴,台美FTA定下的標準,能夠促進公平環境下的自由貿易,讓美國企業與勞工欣欣向榮,強調「現在是時候展開協商了」。

克拉奇訪台,雙方已有很大共識與進展

外交部長吳釗燮上周參加「亞特蘭大國際關係協會」視訊會議時指出,2019年美台雙邊貿易總額超過800億美元,台積電也將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顯見台美經貿互動密切。他認為,台美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的條件已經成熟,期待美方能了解這項協議所具備更廣泛的戰略意涵。

民進黨立委林俊憲分析說,貿易協定的前置談判非常複雜,耗時至少數月、甚至數年,沒有進度前不可能貿然表態。但美國這次派出如此高層級的官員訪台,背後的意義就是雙方已經有了很大的共識或進展。

從政治層面觀察,林俊憲說,美國就是為了展現對台灣的支持態度,才派代表親自訪台。先前有人質疑開放美國肉品進口時,台灣究竟「換到了什麼」?但這樣的說法是誤解前因後果,他說,開放美國肉品是平等貿易的必要條件,也是進一步夥伴關係的前提。前提未做到,何來的成果?既然台灣已經達成前提,再來則換美國表態,美國一方面是為了弭平這些質疑聲浪,派出次卿訪台展現誠意。

效法中國,從經貿外交到政治外交

有資深人士指出,觀察一個國家的身分,除了政治上的建交外,經濟上就是簽訂貿易協定。中國在未獲國際普遍外交承認的1970年代,即是透過先建立與他國的經貿關係,例如簽備忘錄、共同聲明、協議、方針或條約,再逐步由商入政,最後把蔣介石政權驅逐出聯合國。

當時各國與中國洽談雙邊關係時,也是從互設「經貿辦事處」開始,這種模式,其實就是另類承認他國主權的意思。換句話說,台灣與中國從1970年代主客易位後,經歷一段國際孤兒期,現在情勢有所轉變,台灣也可以從經貿外交開始,再力拼政治外交,特別是台美關係動見觀瞻,後續的骨牌效應,應不難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