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在台灣設辦事處 中東歐小國紛紛因俄羅斯疏遠北京、力挺NATO

國際

台灣外交近日在歐洲頻傳捷報,不僅立陶宛經濟部3日證實將在台灣設置經濟辦事處,同日比利時佛拉蒙區議會(Flemish Parliament)也首度通過友台決議案,支持台灣有異議參與國際組織和台歐雙邊投資協定。

美國新聞網站《Axios》表示,比起德國、法國這些歐洲強權,歐洲小國反而更常挺身而出批評北京,尤其是中東歐國家,例如捷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羅馬尼亞。

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的熱情逐漸退潮,除了「說好的中資」不如預期令他們失望,另一大主因在於,這些前蘇聯國家依然活在俄國的陰影下。

中共愈來愈像蘇聯

美國政治媒體《Politico》指出,只要中東歐國家仍覺俄國構成威脅,他們就需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保護,並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

以羅馬尼亞為例,該國與俄國關係不睦,俄軍常進犯他在黑海的領空,因此羅馬尼亞仰賴美國、英國及義大利組成的NATO空軍在其東部邊境巡邏。

羅馬尼亞副總理巴納(Dan Barna)更直言,他們的外交政策優先順序仍是歐盟、NATO及美國。

此外,中東歐國家對共產鐵幕的統治記憶猶新,他們感到中國愈來愈像蘇聯與今日的俄國,這也敲響了警鐘。

「(中國)他們似乎正試圖將自身模式加諸在我們身上……中國出現和俄國一樣的侵略行為」一名羅馬尼亞高級官員告訴《Politico》。

中東歐小國之所以敢與中國唱反調,也是因為他們比較沒有「包袱」,德國、法國有許多企業在中國投資甚鉅,是北京實行報復的顯著目標。圖為德國車商福斯汽車(Volkswagen)上海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今年2月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有6國領導人未出席,更凸顯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熱情冷卻。

 「17+1」峰會缺席的都是NATO成員國 

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斯洛維尼亞今年僅派部長級官員參與中國主導的「領導人」峰會,這6國全是NATO會員國。

中國建立的合作平台「17+1」硬生生變成「11+1」,被認為是「打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Politico》指北京「分而治之」策略踢到鐵板。

一名歐洲外交官向《Politico》透露,「北京相當震驚,畢竟歐盟不久前才與中國簽署《歐盟─中國全面投資協議》(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習近平在峰會上拋出大餅,承諾5年內將中國對中東歐農產品進口增加兩倍,然而2012年一帶一路進軍中東歐後帶來的經濟利益不如預期,北京愈來愈無法說服這些國家。

羅馬尼亞現正立法禁止,接受本國直接或間接補貼的非歐盟企業取得羅馬尼亞政府合約,儘管強調這並非針對北京,但僅中國遭具體點名;去年羅馬尼亞也撤銷了與中國廣核集團的反應爐合約,並禁止華為參與5G建設。

北京害怕歐美聯手

立陶宛也正在草擬法案,禁止有國安疑慮的企業獲得交通、能源及電信部門合約。

立陶宛2月才宣布禁止機場使用中國安檢企業「同方威視」(Nuctech)製造的行李掃描設備,立陶宛國防部副部長Margiris Abukevičius直接點名中國與俄國,指兩國的設備和技術長短期而言都構成國安威脅。

愛沙尼亞情報機構「對外情報局」(Välisluureamet)2月發布的國際安全報告警告,北京很清楚分化歐美的重要性,「西方國家團結起來,對中國將是難以跨越的障礙,因此必須擊破……,分裂的歐洲將是脆弱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