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峰會後:「抗共同盟」超越印太 英法德也視共軍為假想敵

兩岸國際

針對「美日峰會及台海有事」議題,國策研究院董事長田弘茂今(19)日邀集學者、專家、立委舉行座談。田弘茂表示,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晤日本首相菅義偉,代表拜登已經初步緩解內政問題,才有餘力進行高峰會,也代表美國高度重視日本及亞太區域,才第一個就會見日本。

美日峰會未鼓勵兩岸「對話」,台灣選自由民主這邊

拜登與菅義偉於4月16日舉行元首高峰會,雙方發表美日峰會共同聲明。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博士指出,針對中國威脅,美日不僅提到反對中國在東海「改變現狀」的意圖,也重申反對中國在南海的「非法主張(Unlawful Maritime Claim)」;亦強調台海維持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爭議;並提及美日對新疆與香港人權議題的關切。

賴怡忠表示,從聲明中可看出美日對中國的態度十分強硬,他並注意到這次聲明比起一個月前的美日2+2會議,多加了「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這句話,更發現比起2005年美日2+2會議,這次峰會「只」提到和平解決兩岸議題,沒提到透過對話。

針對兩岸對話,早年故總統蔣經國強調「三不政策」,即「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則表示,國民黨致力台海和平穩定,呼應美方鼓勵兩岸展開建設性對話的立場,並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進行;他認為如此可減緩兩岸緊張態勢、促進互信,也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至於執政黨民進黨則標榜「和平、對等、民主、對話」8字箴言,意即在和平、對等、民主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兩岸對話。

如今美日峰會聲明未提及鼓勵兩岸對話,是否代表美國的根本利益及立場已經改變?或者代表中國屢次不信守承諾,因此與其對話不如圍堵?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認為:「中共國際觀裡面,這個世界就是衝突…且台灣也沒有選邊的問題,台灣很清楚就是跟民主自由站同一邊。

對於美日峰會未提及鼓勵兩岸對話,賴怡忠(中)表示:「這個差異是否真的有其深意,還需要再觀察。」(攝影/胡智凱)

解讀美日峰會,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博士表示,中國作為陸權國家並走向海洋,對周邊國家形成威脅,「但過度強調軍力的運用,且挑戰既有國際法與規則,自然對既有海權國家造成衝突」;加諸中國對新疆、內蒙、西藏,以及香港進行政治壓迫,「在在證明中共政權違反人權、基本人性的本質,亦證明中國威脅論的事實」。

「抗共同盟」集結中

蘇紫雲預期,美日峰會後的5月,美韓峰會將接著登場,美國為主的「抗共同盟」逐步集結,形成軍事、外交、科技乃至經濟的複合圍堵。他感言道:中華民國『德不孤必有各方相助』」,台灣居於印太戰略中關鍵的地緣位置,值此戰略機遇期,政府當秉持「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的戰略原則。

淡江大學大陸所助理教授洪耀南也說,日本、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也都關注「親中、反中」議題,而美國總統拜登正透過聯盟形成對中國的包圍或對抗,中國越是操作民族主義,中國人仇外與排外性越高,自然就是把周邊國家推向與美國結盟,如日本、越南、澳洲都成了中國的敵人,與美國結成盟友。

林穎佑表示,習近平在其後第三任期的問題上,勢必要掌握軍權或是以解放軍的行動做為其穩定內部的籌碼。(攝影/胡智凱)

不只是政治上的「抗共同盟」,中正大學戰略所教授林穎佑從軍事上觀察,美國與其他國家為應對共軍的行動的互動,已經超越印太國家的範圍,就連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都加入。

「抗共同盟」超越印太,英、法、德也視共軍為假想敵

林穎佑表示,當前拜登政府傾向透過區域合作的方式來維護印太地區的穩定,特別是在聯合軍演中,可看到美國與其他國家航艦的演練,以及與印太周邊國家的海空軍力進行演訓,其中的假想敵自然便是共軍。

林穎佑分析,過去中共強調的「打航母」,自然也會是現今美國與印太盟軍所套用的作戰模式,若能在戰時能重創共軍航艦,將對共軍造成沈重的打擊,也能將共軍勢力封鎖在特定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