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操作?全球若要脫碳 各國須協議擴大石油、天然氣儲備量

能源議題

本文作者為:「金磚四國」(BRIC)之父歐尼爾(Jim O'Neill),他曾任英國財政大臣、高盛資產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董事長,2019年他表示「亞洲時代」來臨,各國應與中國等亞洲國家保持良好關係,反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11月在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上,媒體大量報導青年抗議、高層外交、減少甲烷和保護全球森林的新協議,但是,沒有什麼任務比這更重要了:促使「脫碳」與「推動全球被忽視地區經濟發展」這兩項目標的方向趨於一致。如果發展中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的低收入者沒有被納入計畫,全球氣候目標將永遠遙不可及。

(更多相關新聞:世界in台灣》脫鉤還是脫碳?科技戰與愛地球陷入兩難

氣候政策就是經濟政策

我閱讀關於氣候變遷的最新評論時,想起70年代的石油危機,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曾仔細研究石油危機。其中最令人振奮的分析,是我的好友皮薩尼─費里(Jean Pisani-Ferry)為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撰寫的政策簡報,他認為「氣候政策就是宏觀經濟政策,其影響將是重大的」。皮薩尼─費里也在氣候危機中,觀察到許多與70年代石油危機的相似之處與關鍵差異。

我之前曾寫過我的博士經歷:預測原油價格。我經常回想那孤獨又充滿不確定性的3年,因為雖然我有幸能夠進行這樣一個研究計畫,有時我懷疑自己的研究價值不如其他人。我只有非常糟糕的數據可堪使用,那些資料難以證明任何事情。儘管如此,除了測試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還學到了寶貴的一課:預測油價時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人。

以當時關於70年代石油危機的研究為例(作為我博士論文的一部份,我讀過大部分相關研究並一直保留至今),那時的共識是,石油危機衝擊開啟了一個油價不穩定但持續上漲的新時代。然而事實上,80、90年代大部分時間裡情況恰恰相反。

(更多相關新聞:世界in台灣》地球為什麼會失敗?關鍵掌握在美國、中國手裡

能源價格飆升恐成常態

導致這種趨勢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解釋之一是,充足供應以加大投資石油及其替代品生產、探勘的形式回應更高的價格,同時需求相當強勁,這反映在能源效率提高上。日本70年代以來的能源消費模式為這項假設提供重要證據

許多評論家和政策顧問現正推動提高碳稅,他們希望在不影響供給面的情況下重現需求面。但正如我們今(2021)年所見,這種方法存在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無法在一夜之間將80%的化石燃料轉為0%。採取更強硬措施阻止甚至懲罰化石燃料的生產和融資,減少該燃料的邊際供給,這正是此類政策的邏輯。然而,當能源需求激增──由於經濟從衰退強勁復甦,就像現正發生的情況──我們需要所有能獲得的能源,否則會爆發價格混亂,社會與政治不穩定也將隨之而來。

結果,決策者一方面面臨讓世界遠離化石燃料的艱鉅挑戰,一方面還得想辦法阻止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價格嚴重波動。

(更多相關新聞:歐洲天然氣價格2天飆60% 英國多家能源公司倒閉 全球籠罩通膨陰影

全球應擴大化石燃料儲備

一個違反直覺的想法,是要求G20(或者所有聯合國成員國)的決策者,就擴大石油、天然氣甚至煤炭儲備的計畫達成共識,條件是這些儲備能源只能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各國可以協商出一個基準,例如說,現貨價格波動幅度偏離200天平均線兩個標準差以上。

我們能肯定的是,這樣的計畫將面臨嚴峻挑戰。如果儲備量不夠大,有心人士恐試圖引發供給危機,然後作為最後供給者獲取巨額利潤。然而如此一來,我們就更有理由建立一個足夠穩固的框架,以及足夠大量的儲備,防止任何此類威脅。此外,若無全球戰略儲備計畫,2021年能源價格飆升現象可能成為一種新常態,破壞COP26上達成的其他協議。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氣候危機及它對後代的意義終於獲得全球關注,但我們也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即決策者必須付出更多努力,確保資本主義下更平均地分享利益。 這表示,我們必須讓發展中國家以及各國低收入戶免於全球能源價格衝擊引發的動盪。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富裕國家立意良善且崇高的淨零承諾,恐淪為徒勞無功。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校稿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