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決勝點在東南亞 中國暫居上風 但是...

國際

本文作者為:蒂提南(Thitinan Pongsudhirak),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政治系「安全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

前情提要:烏克蘭─俄羅斯戰爭一觸即發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月7日仍如期出訪澳洲、斐濟等印太國家,外界解讀美國長期戰略焦點仍在印太區域;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近幾個月亦屢次強調,美方必須深化與東協(ASEAN)國家的交往。

冷戰期間,世界上少有其他地方像東南亞那樣付出高昂代價。美國、蘇聯兩大超級強權的衝突,將該區域劃分為親共和反共陣營,40年間柬埔寨、寮國和越南陸續爆發5場戰爭。今日,美中競爭正激起另一場結構類似的「新冷戰」。

事實上,美中大國對抗是一場「未完成意識形態鬥爭」的延續。這一次是以美國為首、以西方為基礎的聯盟體系,對抗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附庸國網絡,其中許多附庸國是由各種不同的專制政府統治。蘇聯輸掉了冷戰,如今中國接棒挑戰西方、不讓歐美「躺贏」,東南亞將再次成為主要戰場

(更多相關新聞:南海多重要、台灣海峽就有多重要 布林肯訪東南亞拋「印太經濟架構」拉東協抗中

民粹及專制之風也吹向東協

冷戰結束後約20年。美國獨享「單極」權力,這段時期讓他能重塑全球秩序,而自由市場和民主化浪潮在全世界蔓延。然而,自由民主和市場資本主義接著自內部開始弱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使「專制主義」及「國家主導型經濟發展」成為另一種替代模式,日益挑戰自由民主。

財富與權力加速集中、社會分裂深化,以及似乎難以解決的政治兩極問題,使西方吹噓的自由和繁榮承諾愈來愈不可信。民眾愈來愈質疑民主和資本主義到底能帶來什麼,並對它們感到幻滅,而全球化失控、技術快速變革加劇了這種疏離感。

東南亞亦無法倖免於這些趨勢。泰國、菲律賓和其他地方都有許多人對收入及生活水準低落感到不滿,因此受到民粹主義或專制主義等替代方案吸引

而民主世界的民粹領導人繞過既有權力中心,例如媒體和傳統政治階層,直接與選民聯繫。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在亞洲,許多民粹主義者一旦當選,便幾乎沒有有效的法治制度能約束他們

這時,中國出現了。

政經矛盾讓中國既強又弱

中國的吸引力,正在於西方民主、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的缺陷。中國模式仍採列寧主義,但中共藉由專制主義集中控制權力,同時經濟發展和管理採取市場路線(儘管並非由市場驅動)。因此中國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挑戰並挫敗西方的自由民主和市場資本主義模式。

隨著中國崛起,蘇聯與西方過去的意識形態鬥爭以新的形式呈現,中國感到自己有資格,甚至是注定要重現自己過去的輝煌。然而政治極權主義與市場資本主義之間的內在矛盾,使中國既強又弱;沒有其他現代國家能兼得魚與熊掌,既實施集權控制、壓制個人權利和自由,同時又成功推行市場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水準

你也許會說,中國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方式,與日本、南韓和台灣在60-80年代期間由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相同。但後三者與中國主要的區別在於,台日韓是美國強大的盟友和合作夥伴,並發展出完善的西式民主制度;而中國既非美國盟友,也不是民主國家,而且很有可能永遠都不會民主化

蘇聯藉由代理人對抗美國,例如印度支那戰爭(指1946-1991年間發生在中南半島的一系列親共、反共戰爭),但蘇聯終究無法跟上西方更具活力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後輸掉了冷戰。儘管中國軍備擴張空前絕後,目前北京仍未在軍事方面直接槓上美國,傾向在貿易和技術創新競爭中保留實力。

然而,如同30年前的美國,中國正試圖根據自身喜好重塑全球體系。由此而生的「新東方」與「舊西方」對峙,最好透過協調及妥協解決,賦予中國更重大的國際角色,以及符合其國際份量的聲望。否則,中國很可能會變得滿腹怨氣、自以為是又好戰。不過,有助協調的環境條件充滿變數,新冷戰格局恐怕將持續下去。

中國暫居上風,疫情暴露制度缺陷

在這場新的超級強權之爭中,沒有一個地方比東南亞受到更顯著的重大衝擊。對於如何應對中國,東南亞國家的分歧日益加深。目前中國似乎在東南亞佔上風,但新冠肺炎可能很快就會暴露中國制度的根本缺陷,因為儘管北京承諾消除病毒,卻無法完全重新開放經濟

(更多相關新聞:香港禁150個高風險國家航班過境轉機 昔日國際金融中心如今更孤立了

相形之下,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當前的居高不下的染疫數字,或許終能讓他們更有效地防疫。如果這些國家能善用這樣的可能性,就能重新平衡東南亞及其他區域的新冷戰局勢。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