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通膨飆到7%是數字操作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最擔心央行升息

通膨

本文作者為:史提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有《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曾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前情提要: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擬於3月正式結束量化寬鬆(QE)政策,並在這之後展開升息。儘管Fed官員對升息程度和時點意見不一,外界仍揣測Fed將大幅升息,這樣的預期已經衝擊全球重要股市。

雖然各界預期疫情解封時全球經濟會出現供應短缺,事實證明,短缺現象比眾人所想得更為普遍、長久。至少部分受到供需法則支配的市場經濟中,短缺一般會反映在價格上,而當個別商品價格上漲歸併在一起時,我們稱之為通貨膨脹。目前通膨已經達到多年未見的水準。

儘管如此,我最擔心的是各國央行反應過度,過度提高利率並阻礙才剛展開的經濟復甦。如同往常,這種情況下最受衝擊的將是那些低收入民眾。

(更多相關新聞:油價飆上100美元》加劇全球通膨 台股盤中失守萬8 航海王一支獨秀

通膨兩大主因:能源與汽車

最新數據中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通膨率一直在波動。1月媒體對美國年通膨率達到7%大做文章,卻對12月通膨率只比10月的一半多一點隻字未提。沒有證據顯示通膨正在飆升,市場預期──這反映在通膨指數型及非通膨指數型債券的報酬差異上──已經被適當抑制。

通膨上升的主因之一是能源價格,排除季節因素後,2021年能源價格增長率為30%但這些價格被排除在「核心通膨」之外是有原因的。全球為緩解氣候變遷而逐漸淘汰化石燃料,這段時間或許會產生一些過渡性成本,因為化石燃料的投資衰退速度,可能會比替代能源供應增加的速度更快。然而我們今日看到油商大肆支配市場,因為石油公司自知來日無多,只好趁還能賺時加緊賺。

油價高昂可能引發政治動亂,畢竟每位通勤者都得面對這個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油價恢復到民眾熟悉的疫情前水準,它將不再助長任何仍殘存的通膨動力,經驗老到的市場觀察家已經認同這點。

另一個大問題是二手車價格,它凸顯了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如何計算的一些技術性問題。高價代表賣家比買家更具優勢,但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有別於其他國家,只捕捉了買方樣貌。而這也道出通膨預期相對保持穩定的另一原因:人們知道,二手車價格上漲是一種短期反常現象,反映半導體短缺使目前新車供應不足。今日我們和兩年前一樣,仍掌握汽車與晶片製造技術,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汽車價格終會下降,並導致計量上的通貨緊縮。

此外,有鑒於當前通膨很大程度上源自各種全球問題,如晶片短缺、石油卡特爾(oil cartels)的操作,將通膨歸咎於美國財政過度撒幣就有點太誇張了,事實上美國的單方面行為,對全球價格的影響相當有限。

央行通膨2%目標本就不合理

美國通膨率確實略高於歐洲,但美國的經濟成長更強勁,其政策也防止了貧窮狀況大舉惡化。美國決策者知道裹足不前恐將付出巨大代價,所以做出了正確決定。此外,一些薪資和價格成長反映出健康的供需平衡。更高的價格是反映稀缺性,並重新分配資源以「解決」短缺問題,這不代表經濟整體生產能力出現變化。

新冠疫情確實暴露經濟韌性不足的問題。沒有系統化問題時,「及時制度」(Just-in-time)下的盤存系統通常運作良好,但如果A材料用以生產B材料,B材料又用來生產C材料,以此類推,很容易就能看出即使只是其中一個微小節點被打斷,同樣會引發重大後果

市場經濟也有類似毛病,難以快速適應重大變化,例如經濟近乎停擺後再重啟。經過數十年對勞工的剝削,尤其是那些收入位於最底層的勞工,我們現在陷入艱困的過渡期。難怪美國正在面臨「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大批勞工辭職以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如此一來,若勞動力減少能促使薪資增長,就能修正幾十年來實際薪資(計入通膨)成長停滯不前的問題。

相形之下,每當薪資出現上漲苗頭就連忙抑制需求,是確保勞工薪資隨時間推移而遞減的「不敗手段」。如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考慮採取新政策立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薪資和價格的下行名目僵固性(nominal rigidities,指上升之後就很少下降),那些結構快速出現變化的時期,經常需要更高的最佳通膨率配合,而我們正處於這樣的時期。因此若通膨超過央行設定的2%目標,我們不應感到驚慌,因為這個目標本身就不合理

(更多相關新聞:世界in台灣》勞工不是拜登心中最軟的一塊 聯準會打通膨是拿薪資開刀

任何對當前通膨的誠實解釋,都得附加一個大大的免責聲明:我們未曾經歷這樣的事件,所以不能確定事態會如何發展。我們也無法確定該如何看待「大辭職潮」,儘管有許多事情令底層勞工憤怒,一旦存款耗盡,許多本來在觀望的人可能被迫重返工作崗位;而如果他們心懷怨憤,這可能會反映在生產力數據上。

大規模全面升息比通膨還糟

現在我們知道的就這麼多:大規模全面升息是一種比疾病本身更糟的治療方法。我們不應藉由降低需求、提高失業率來解決供給側問題。如果執行得夠徹底,升息或許的確能抑制通膨,但也會毀掉民眾的生活。

相反地,我們需要的是有針對性的結構和財政政策,以排除供應瓶頸、幫助民眾面對艱難時刻。舉例來說,提供給有需要者的食物券應與食品價格掛鉤,而能源(燃料)補貼應與能源價格掛鉤。除此之外,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一次性減稅並「納入通膨因素」,將幫助他們度過後疫情時代的轉型期。至於上述政策的資金,可透過對石油、科技、醫藥和其他趁危機謀取暴利的企業的獨佔地租(monopoly rents)課稅獲得。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之中文翻譯由Project Syndicate提供,再經《信傳媒》洪培英編輯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