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茲訪中 德國外長唱反調 美國祭晶片禁令圍堵中國 德國成破口?

國際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4日將率企業代表團訪問中國,這不僅是他首訪北京,他也是疫情爆發以來第一位訪中的歐洲國家領導人。蕭茲預定與即將卸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晤,至於是否與習近平見面,目前還不確知。

然而蕭茲訪中引起許多批評和疑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在20大「登基」,蕭茲先送一份大禮,保駕中國航運龍頭「中遠集團」(COSCO)入股漢堡港碼頭,然後德媒又傳他將批准中資收購晶片製造商Elmos,突破美國晶片封鎖。

原本外界期待蕭茲上台後能改變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以經貿為導向的中國政策,然而如今看來,他更傾向延續梅克爾路線。英國諾丁罕(Nottingham)大學學者富爾達(Andreas Fulda)甚至毫不客氣地評論「蕭茲不是梅克爾2.0,而是比她還糟。」

(更多相關新聞:無視警告 德國批准中遠入股漢堡港碼頭 又準備核准中企收購半導體晶圓廠) 

和蕭茲不同調!德國外長強調建立「新中國戰略」

《路透社》報導蕭茲此行將敦促中國開放市場,並對中國人權問題表達憂慮,然而許多人擔憂德國會重蹈當年過於親近俄羅斯的覆轍。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指蕭茲釋出的訊號令人困惑,他似乎一方面有意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一方面又想和北京交好。蕭茲就職時同意德國必須根據現實改變對中政策,近日卻又告訴歐盟他們不應和中國脫鉤。

蕭茲這種兩面手法不僅引起外界質疑,甚至激怒了自己的內閣官員。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報導,蕭茲動身前,綠黨籍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1日公開表示政府必須制定一個更堅定的「新中國戰略」。

貝爾伯克坦承在全球事務上,中國是德國的夥伴,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裡他們無法和中國脫鉤,但「中國也是競爭者,而且愈來愈是一個制度性對手……,我們的中國政策應該奠基於這樣的戰略理解上。」

貝爾伯克曾對《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批評德國企業過度依賴中國市場,使德國落入面臨「政治勒索」的境地,還得花上數十億稅金拯救那些化學和汽車大廠。

不顧6個部會反對,蕭茲准許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引起和他共同組閣的綠黨、自由民主黨(FDP)強烈不滿。相較於蕭茲的社會民主黨,這兩黨對中國的態度比較強硬。(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台海戰爭若爆發,德國企業將損失慘重

德國「新中國戰略」預計於2023年公布,根據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的說法,他們將區分「中國」和「中共」,前者是重要貿易夥伴,而後者是制度性對手。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一名德國官員,指該新戰略也包括評估德企在台海戰爭下的脆弱性。他表示,如果台海衝突爆發,西方陣營可能比照俄烏戰爭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屆時德企將損失慘重,德國必須預防這樣的前景。

「面對中國,德國不再天真,但也還沒有明確的新戰略。」《德國之聲》評論員馮海音(Matthias von Hein)直言,蕭茲政府內部對如何應對北京仍有歧見,德國和中國究竟是夥伴、競爭者還是制度性對手,蕭茲必須在其中取得一個平衡。

反對黨也有話要說,曾被視為梅克爾接班人的基民盟(CDU)外交事務專家洛特根(Norbert Röttgen)批評,蕭茲的中國政策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而俄烏戰爭開打之後,德國對中依賴甚至更為嚴重。

「蕭茲和習近平打交道將一無所獲。」洛特根表示,習近平就是要牢牢控制住國家和社經狀況,相信中共不會影響外企根本是「極度天真」,他不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企業該如何保護自家員工。

美國祭晶片禁令圍堵中國,德國成破口?

蕭茲向北京遞出橄欖枝,也讓西方民主陣營傳出異音。

美國對中國祭出晶片禁令,也敦促其他盟國加入對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管制行列,現傳日本正考慮採取類似限制,對中國的圍堵儼然逐漸成形,這時德國卻反其道而行,引起國際關注。

(更多相關新聞:美國敦促日韓等盟友管制對中國晶片技術輸出 日本考慮配合) 

馮海音指出,美國是德國最重要的安全及價值夥伴,然而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經濟夥伴。根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德國是中國的「全方位戰略夥伴」。

美國國務院在1日記者會上表示,美方密切注意蕭茲訪中,以及中資近日在德國取得的進展;各國必須協作以確保台海穩定,並關注中國20大的對台聲明。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2日將前往德國參加七大工業國(G7)外長會議,以及首次「美國─德國未來論壇」(U.S.-German Futures Forum)。

是維護歐洲獨立自主,還是轉變戰略慢半拍?

有分析認為蕭茲並非親中,而是強調不受制於華府的歐洲主體性。馮海音在《德國之聲》撰文表示,歐洲和美國利益終究有所不同,而且由於美中缺乏有效溝通管道,歐洲應該扮演中間人角色。

除了公平開放市場,馮海音肯定蕭茲正能利用這個機會和中國談談台海、新疆(東突厥斯坦)、俄烏戰爭和氣候變遷問題。

然而和中國保持友誼、在華府和北京之間遊走是否就是展現歐洲外交的獨立性,恐怕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畢竟蕭茲的作法就連歐盟也不禁側目,而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告訴Politico,歐洲對俄政策宣告失敗後,許多國家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中國政策。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亞洲計畫主任歐特爾(Janka Oertel)也指習近平治下歐中關係急遽惡化,改變的是中國而非歐洲,現在歐洲人正在適應新的現實。

無論蕭茲採取何種方針,歐洲正在改變他對中國的態度,然而問題在於這個舊大陸是否能跟上國際現勢轉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