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跳「懸崖」 全年新契約保費面臨兆元保衛戰

金融保險

壽險業面臨保費收入懸崖越來越明顯。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前2月新契約保費1797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超過3成,是史上罕見的衰退幅度。而今年3月更遇上疫情衝擊,3月單月整體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收入預估將達不到800億元,衰退幅度可能達到4成。

倘若衰退幅度持續下去,業者則估算,假設新契約保費收入年衰退30%,意味著全年新契約保費不僅無法保住兆元大關,甚至恐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新低紀錄。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董采苓日前坦言,今年新契約保費收入預估將衰退2成;台灣人壽莊中慶總經理則預估,整體壽險業今年新契約保費收入至少減少2~3成左右,新契約保費收入金額恐跌破9000億大關。

一名壽險公司高層也直言,「現在大量拿錢進來,確實對保險公司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現在幾乎沒有投資標的可以選擇。」

三大原因造成新保費收入大減

壽險公司高層指出,今年以來新契約保費收入之所以掉這麼多,主要由三個因素所造成的結果。第一原因是,壽險業將在2025年因應新會計準則IFRS 17上路,過去壽險業銷售高利率保單所產生的利差損必須在資產債表中全都露,需要增提大量的準備金,因此像是儲蓄險等高利保單已不再是壽險公司的主力商品

第二個原因是,金管會對壽險業實施新規範,調高死亡保障門檻。自今年7月起,保險公司新推出的壽險要內含最低的死亡保障門檻。換句話說,過去一向深受國人喜愛的儲蓄險也要跟著拉高死亡保障,對於客戶而言,儲蓄險的投報率已經不如以往,也影響了購買意願。

第三個原因則來自經濟面的衝擊。美國聯準會(Fed)3月降息6碼,步入零利率時代,為了避免利差損,國內保單也跟著調降宣告利率,對於客戶來說,產品自然也大大降低了吸引力,再加上疫情引發景氣衰退,不少人傾向現金在手,等於是「疫情讓它(保費懸崖)提前發生了。」

壽險業者則表示,受到海外固定收益商品的報酬率降低,壽險業普遍也開始積極操作國內不動產投資,另外,由於國內上市櫃公司的殖利率仍具有優勢,因此也會加碼台股布局;又或是進一步尋找風力發電、5+2產業等適合的投資標的。

「保費懸崖」現象憂喜參半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則指出,過去喊了很久的「保費懸崖」,但從來沒有真正發生過,保險公司的資產依舊持續直線上升,但今年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

「我認為今年會產生保費懸崖的可能性比以前大增。」彭金隆指出,這一波的情況是,主管機關強硬整頓高利儲蓄險、加上IFRS的助威,身為供給方的壽險公司也出現縮手,有些公司可能藉此順勢停賣(儲蓄險),不再無限制擴張資產,因為壽險公司已意識到,用投資來填補缺口的風險實在太大。

彭金隆認為,壽險業保費收入減少是「憂喜參半」,憂的是過去壽險業養活了龐大的通路業務員,但未來若產品轉型不佳,通路流失的後座力恐怕業者難以想像,這是很大的未知挑戰;若正面的看,對於經營者的風險控管確實有正面的幫助,但至少業者得到一個機會, 好好檢視未來風險控管的經營方針,進入營運調整期。

不過,彭金隆也強調,若要期待壽險業在短期間就能夠調整體質,這也過度樂觀,他則妙喻,「就像現在肺炎疫情一樣,大家對於確診人數下滑,只是停止悲觀而已,還不至於到高興的程度。」

更多內容

培育超過6千位人才!台灣金融業第一位科技長陳昇瑋辭世 賴清德:國家重大損失
紓困救經濟》錢要用在刀口上!龔明鑫重砲回擊馬英九:不會走消費券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