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書店在台灣》林榮基:習近平沒時間了..他想盡早收回香港、然後劍指台灣

人物

武漢肺炎疫情尚未平息,傍晚的捷運中山站一帶仍是熙來攘往,誠品招牌光彩奪目,而就在它對面不過50公尺處,一家來自香港的獨立書店於今(25)日重生。

「以前銅鑼灣書店對面就是崇光百貨,現在則是新光三越,下面一出去也都是捷運…」中山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表示,「朋友以前去過香港銅鑼灣書店的都說『你的書店就像以前一樣!』」

中山銅鑼灣書店,位於捷運中山站3號出口一棟商辦大樓10樓,店面約莫20坪大,白色的書架上幾乎已擺滿各式文史哲書籍。

書店一隅是林榮基的櫃台兼辦公桌,整齊擺著數本《古史辨》、《中國文化冷風景》和《百年風雨》,而後面是一張高架床,他就住在書店裡。

「這樣也方便嘛,我以前在香港也是睡在書店。」林榮基髮間仍留有紅漆,乍看之下還頗像現在時興的挑染。日前才發生潑漆事件,他言談舉止平靜依舊,不見畏色。

既是書店也是棲身之處

林榮基4月20日收到不准他使用「銅鑼灣書店」名稱的律師函,21日遭到暴徒潑漆,所幸並未受傷,這些事他已交由律師處理,也有朋友來討論加裝監視器等保安事項。

「在台灣重開書店,代表我們不認同中共的非法行為」,林榮基直指中國政府「過去就是以暴力摧毀香港銅鑼灣書店,再藉一個代理人把書店買下,卻又不營業,變成假書店」。

他表示就連籌備過程中,都有中共代理人和他聯繫,想出錢收買書店。

連日受到騷擾,7、8個行程因此取消,林榮基翻開寫得密密麻麻的記事本嘆道「好麻煩的」,不過談到書店經營他仍是精神抖擻。

「開書店有一個關鍵原則──重點書要在櫃台看得見的地方,」他說,「重點書賣得最好,賣書人得掌握它們的販售情況,並及時補充上架」。

林榮基的精華書櫃就在櫃台正對面,上面擺滿先秦諸子、思想史、社會文化史及中國各朝歷史研究等著作。(攝影/洪培英)

書店基本支出一個月4萬

「一些獨立書店以為有錢、有場地就能經營書店,疏於了解營運,結果一下子就倒閉,這現象很不好。」林榮基語重心長地說。

為了兼顧位置、租金和空間,林榮基跑遍中山區大街小巷,終於找到一個月3萬的地點,再加上水電、會計等其他支出就是4萬,比起租金動輒10萬的香港,算是相當理想。

接著,選書、找書得與中盤商聯繫,規模較小的獨立書店不僅批發價較貴,也不像大書店那樣能去中盤商那裡挑書,你來我往協商很是費了一番功夫。

「台灣出版品豐富,有很多好書可以填滿書櫃,研究類也比香港多,但中國版就少了。」在台灣向代理商訂中國書半年才會到貨,但在香港他常去深圳批發市場,那裡匯聚了中國各地的出版品,「最多的時候我一星期跑3次!」

為開書店林榮基總共募得近600萬元,比原先目標高出兩倍,但他仍堅持將每分錢都花在刀口上,訂製書櫃時也直接跑去樹林的工廠詢價,同時確認師傅手工,絲毫不馬虎。

(書桌)不屈膝,中山銅鑼灣書店要給捐款者的帆布袋印上了林榮基的座右銘。(攝影/趙世勳)

台灣需要銅鑼灣書店

雖說台灣人常被批評「不愛讀書」,但獨立書店也多達600多家,「朋友也會問我,多你一家或少你一家,有什麼差別嗎?」

林榮基指出,台灣許多獨立書店走「文青風」,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但賣書人應該思考,書店是否也能負起探討台灣處境的重任。

「到底我們了不了解台灣,還有我們該如何面對中國?」讀書,是林榮基的答案,而書店是這個行為的載體。「罵中共人人都會罵,但罵完後什麼都沒有(改變),也沒有探討背後成因」。

透過讀書,流於表面的抒發才能深化為有意義的討論;透過讀書,才能提升民眾素質,不受中國大外宣之流所蒙蔽。林榮基認為美國之所以強大,之所以能與中國抗衡,在於其背後無形的「國民素養」。

「台灣現在需要這種書店!」他堅定地說,「我會證明,台灣獨立書店需要這種理念」。若有機會,他也不排除在中南部開分店,因為這種書店「不應該只有一家」。

然而,開這種「硬核」書店並不容易。林榮基強調賣書人本身得先對這個領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這很容易的話,就不用你(指他自己)來做了嘛」。

林榮基將書店視為一個「交流空間」,而不僅是一買一賣、銀貨兩訖,愛書人能在這裡交換彼此的看法,這是網路購書難以取代的。(攝影/趙世勳)

當林榮基鞭辟入裡地分析起台、港當前的「雙重不穩定」因素,就知道此言不虛。

所謂「雙重不穩定」,一是外部中國威脅、一是內在親中勢力。

台灣缺乏與「中國認同」脫鉤的論述

「一些台灣人大半輩子活在一個民主自由、處於獨立狀態的國家,為什麼仍想冒著失去人權的風險,與中國統一?」林榮基強調,不管他們的行為再怎麼不合理,台灣人必須了解這些人的想法,而文化建構出的身分認同是一個切入點。

林榮基解釋,自古以來,「文化」與「政權」便有結構性關係,兩者彼此推崇、互相鞏固,至今仍享有尊貴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及炎黃子孫、三皇五帝和龍的傳人等被官方奉為「正史」的歷史論述都是其一。

隨著隋朝興辦科舉考試,儒家四書五經深植人心,而文化與思想統一,更促成對政治上「大一統」的追求。

國民黨從反共到投共,是因為『文化同扣』」他以20世紀初出版的《古史辨》為例,該書研究經書古史、致力撇除「偽史料」,它的考證推翻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論述,甚至挑戰「台灣人是中國人」此一觀點,國民黨來台後將之打為禁書,因為《古史辨》動搖了其統治合法性。

林榮基指,即便已民主化,台灣圖書館裡9成相關書籍仍從認同儒家文化的角度下筆;即便已是「天然獨」世代,台灣仍缺乏與中國身分認同脫鉤的論述。

「有了論述,才能和那些不同立場的人討論,甚至說服他們,並排除台灣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他說。

這種矛盾心態在中國亦不少見。被奉為英雄的中國醫師李文亮,過去也曾撰文支持港府、港警暴力對待反送中青年,代表他認同中共專制政權,最後卻也死於這個政權,林榮基認為他「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像他這樣的中國人,豈止一兩個?」林榮基無意譴責任何人,僅想強調「我們必須了解,為什麼有千千萬萬個愛中國的中國人,既是一個加害者,也是一個受害者」。

訪談期間林榮基不時有朋友來電或來訪,例如募資平台flyingV的PM劉小姐(右),前來協助他處理給贊助者的贈品。(攝影/趙世勳)

中共急統急什麼?習近平沒時間了

同樣面臨來自中國的外部威脅,香港處境又比台灣更為嚴峻,「香港(回歸後)每下愈況,但習近平上台後,更出現『斷崖式』惡化,」林榮基說。

1984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提出「50年不變」方針,香港一國兩制可維持至2047年,中國大可坐等27年再名正言順一統香港。然而,從《逃犯條例》、反送中運動到近日香港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等民主人士被捕,中聯辦與港澳辦聲稱不受《基本法》第22條約束,中國急於收回香港的企圖昭然若揭。

「北京為什麼著急?我們要想這個問題,才能明白香港局勢」林榮基指出中國政權是以「人治」構成,要了解中共,必須先了解掌權者及其成長背景,而這個人自是有「習皇帝」之稱的國家主席習近平

林榮基分析,50年代出生的「紅二代」習近平,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長大,接受中國傳統教育,年輕時被下放至農村,沒讀什麼書,既不了解也不認同西方觀念,最崇拜的人是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

毛澤東是一個讀書人,宋朝史學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他看了7遍,研究皇帝怎麼統治中國,林榮基認為其中關鍵在於「禮」,或說「身分」、「等級」。

「『等級』不等於『階級』,無產『階級』是可以流動的,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不能變」,林榮基指出,這種國家與家庭等級制度不講求平等,與民主、自由和人權互斥,「甚至演變為如今美中難以消弭的價值對立,因為追求不一樣」。

藉由讀書,毛澤東深諳此一權術,發起文化大革命提升自己地位,至今他的頭像出現在每張人民幣上。林榮基認為,以毛澤東為榜樣的習近平也想追求同樣地位,甚至超越他。

「中共統治中國70年,從來沒有把整個中國統一起來,如果習近平能做到,他就是第一人」林榮基認為和台灣比起來,香港相對容易收回,但為什麼要現在動手?

林榮基在紙上寫下簡單的算式,習近平現在66歲,2047年就是93歲,屆時就算還在世,恐怕也不再位高權重。

「這就是香港情勢急遽惡化的原因,習近平沒有時間了……」他說,「這跟一個皇帝的年紀有關。他得盡早把香港收回去,然後劍指台灣」。

給香港青年:留得青山在,好好讀書

談及香港未來,林榮基難掩對香港青年的憂心,他認為年輕人要抗爭,最好先離港自保,在一個安全環境裡長期抗戰,像是來台灣。

「我不是主張逃避,我只是希望你們離開一個危險的地方,」他說,「留在那裡被關個8年、10年,可以做什麼事?沒必要。」

林榮基感嘆香港年輕人太心急,亟欲盡快光復香港,希望遊行示威、和平抗議幾個月就能搞定,然而「這需要多年抗爭,還不一定會成功……成功的機會很小」。

一進入書店便能看見這面「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旗幟,台灣不少獨立書店和咖啡廳都有這面旗,但掛在這裡,更令人感慨。(攝影/趙世勳) 

然而,與其說林榮基悲觀,不如說他鑑古知今並看盡人生百態後,抱持一個現實但積極的態度,重開銅鑼灣書店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儘管嘴上說香港青年躁進,和台灣年輕人一樣不太主動,林榮基言談間仍流露出對他們的滿滿關心,他去大學演講或參加活動,也常遇見一些心情鬱悶的港生。

「一些港生人在台灣,但心裡掛記著香港。雖有台灣朋友和同學,但他們仍然覺得很孤單,不能回去很難受。」他表示自己會陪他們聊聊,提供一些看法,建議他們好好唸書,「繼續關注香港沒問題,但要好好把握在台灣讀大學的機會,這或許是你最後(讀書)的時間了」。

武漢肺炎救了台灣

1月台灣總統大選方才落幕,2月便爆發武漢肺炎,2020年對台灣和世界都是個多事之年,也是個轉捩點。

林榮基在台灣觀選,當時其實有點擔心蔡英文總統連任後,中共會對台灣有什麼動作,然而武漢肺炎隨之爆發,讓北京自顧不暇。

「從某個角度來看,武漢肺炎保護了台灣!」他認為若非如此,中國會更積極展開軍事行動破壞台灣經濟穩定、影響社會輿論,然後下次大選再拱上自己支持的政黨。

「台灣人也很現實的嘛,經濟一糟,執政黨就會下台或者選情翻盤。」他回憶起2018年11月的九合一大選,「這些以前都發生過,未來也可能再次出現」。

除了期待突發事件助攻、中共自亂陣腳,若問台灣能如何抵禦對岸進逼的威脅,林榮基的回答還是讀書,了解台灣內外交織的不穩定因素。

對於現在的台灣人,林榮基推薦中國思想文化學者李劼的著作《中國文化冷風景》與《百年風雨》,他稱讚李劼文筆優美、探討深刻,帶給他很大的啟發。(攝影/洪培英)

喜歡台灣的小巷和米飯

4月25日,既是銅鑼灣書店重生的日子,也是林榮基來台滿一年

林榮基喜歡台灣的九彎十八拐的巷子,轉角不時就會出現一家書店或咖啡廳供人消磨時間,在其中慢慢散步非常舒服,就是路上機車有點多。

他還說,台灣空間比香港大、外食吃的也比較好,香港餐廳多用中國米,水分不夠也不香,相形之下台灣米、泰國米美味得多。

中山銅鑼灣書店對街便是誠品,兩者相映成趣。(攝影/趙世勳)

訪談進入尾聲,林榮基換上筆挺的西裝外套,準備與朋友出門用餐。此時從書店陽台望出去,天色已暗且帶有涼意,外頭是車水馬龍的鬧區,更凸顯書店的平靜。

從外面看來,中山銅鑼灣書店或許只是台北繁華夜色的其中一盞燈,但對所有思想自由的人而言,這裡是他們在茫茫書海中泅泳時,一個堅定的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