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都無意對中國硬起來 歐洲僅3國響應拜登抵制北京冬奧

國際

本文作者為:

威廉斯(Robert Williams),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Paul Tsai China Center)主任,他是該學院資深學者暨講師;

魯道夫(Moritz Rudolf),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博士後,曾在德國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擔任研究助理。

前情提要: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將於2月4日登場,截至2021年12月底,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等印太國家陸續宣布由於擔憂中國人權狀況,不會有官方代表出席冬奧(紐西蘭也不會出席,但強調這是出於防疫考量而非其他原因)。至於歐洲,僅英國、立陶宛、比利時表態抵制,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甚至指抵制行動「無意義且僅具象徵性」,橫跨兩洋的太平洋、大西洋集團顯然不同調。

北京冬季奧運即將到來,歐洲國家目前對是否加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外交抵制行列仍有分歧,再次凸顯當事情涉及中國時,歐洲和美國的距離確實有「一洋之隔」。

(更多相關新聞:與五眼聯盟唱反調 南韓、匈牙利不會外交抵制北京冬奧 歐盟陷入兩難

歐洲僅3國響應抵制北京冬奧

除了共享基本政治價值,歐美時常以類似措辭形容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的挑戰。然而,大部分歐洲政府無法協調自身利益以及以美國為首組成民主聯盟、挺身對抗世上專制政權的願景,同時歐洲官員對達成一項表面上強調競爭、實為「圍堵」(containment)的中國政策猶豫不決。

儘管歐盟希望深化跨大西洋合作,卻對如何做到這點的同時又不疏遠中國、不傷害其亟欲捍衛的國際體系缺乏共識。歐洲政府也不相信美國是一名可靠夥伴。拜登或許珍惜和歐洲的關係,但前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並非如此,而誰又說得準下任美國總統──或許就是川普本人──支持哪種立場?這項疑問,正是推動歐盟致力實現「戰略自主」願景的關鍵動機。

歐美確實有機會針對中國進行跨大西洋合作,事實上,雙方已經致力以各種計畫展開相關合作,例如「美歐中國議題對話」(US-EU Dialogue on China)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EU-U.S. trade and technology council)。我們應該歡迎雙方聯合採取行動,對抗中國反競爭的商業和貿易行為,對中國的人權侵犯施加出口和投資限制,同時對海外基礎建設計畫建立高標準。

然而,目前美國─歐盟的中國議程恐怕是野心過大,我們必須更清楚地確定優先順序,合作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再者,歐美在法律制度、對威脅認知等方面的差異,使雙方在關鍵議題上進展極度緩慢,例如碳稅、反壟斷政策以及如何應對中國的假訊息攻擊。

德、法皆無意對中採取更強硬立場

在軍事、安全領域進行有意義合作以抗衡中國的前景尤其受限。雖然歐洲國家已進行某些象徵性行動──例如,德國巡防艦「巴伐利亞號」(Bayern)12月穿越南海以彰顯其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權──他們卻謹防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

(更多相關新聞:德國巡防艦重返亞洲 小心不刺激中國 不經台灣海峽、停泊上海

就連法國也是如此,該國還是唯一在印太有重兵駐守的歐洲國家。如外交部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近日所言,「我們並未低估與中國的競爭,競爭可能會非常激烈,我們也沒有輕忽持續評估風險的必要性。然而,我們同樣試著不要將我們的戰略軍事化,好讓我們能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包容所有利害關係國家」。

不願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歐洲看來會繼續維持這一立場。德國「紅綠燈」新政府確實有可能採取稍微更堅定的立場,但總理蕭茲(Olaf Scholz)仍十分謹慎,他明言任何行動皆應經過「小心評估」,並強調尋求合作方案的重要性。

(更多相關新聞:世界in台灣》梅克爾時代告終 蕭茲「紅綠燈」聯盟接棒 德國中間派正在衰退

因此,美國不該期待德國短期內會改以意識形態角度審視他們與中國的關係。美國、英國和澳洲AUKUS防衛協議「溝通凸槌」,讓法國被殺個措手不及,痛失大筆國防潛艦訂單,更突顯歐美在印太軍事合作的侷限。

(更多相關新聞:世界in台灣》AUKUS潛艦計劃聯手抗中!澳洲前外長剖析「澳英美聯盟」重要性

不過,跨大西洋合作並非歐洲在美中關係發揮影響力,並降低其急速惡化風險的唯一方法,戰略專家正忙著從歷史吸取教訓,試圖想出一個方式,避免美中競爭演變為一場災難性軍事衝突。在這方面,歐洲幫得上忙。

歐盟能為美中協調台海問題

歐盟應該考慮發起類似「赫爾辛基進程」(Helsinki Process)的外交計畫,該進程被認為在1970年代緩解了蘇聯和西方集團的緊張。透過這類進程,歐洲可以調節者身分推動局勢降溫、降低風險和危機管理,並因此減少軍事衝突爆發的可能性。

當前背景脈絡下,歐洲在印太區域投入軍力的能力有限是一種優勢,因為這提升了歐洲作為調解者、中間人的人品和可信度。和更直接的利害關係人比起來,歐盟有更好的立場去居中斡旋台灣及南海等棘手議題,或許甚至能在網路和太空領域推動有建設性的外交措施。美國和中國在前述領域的活動經常「短兵相接」,而錯判情勢可能就會導致戰爭爆發。

為避免衝突而建立足夠嚴格的規範,任何人都不該低估其困難程度,但歐洲在這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和充足經驗。舉例而言,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和歐洲國家在核子供應國組織(Nuclear Suppliers Group)瓦聖納協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等多邊出口管制協定上扮演核心角色;歐洲也是和伊朗就其核計畫進行談判的關鍵角色。

以歐盟為首的「印太區域局勢緩和」倡議連八字都還沒一撇,尤其是近日歐盟、中國緊張關係又有升溫跡象。然而,該倡議符合歐盟宣布的目標,即透過包容性方式在印太強化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更重要的是,歐洲或許是避免強權爆發戰爭最好的機會──這不正是成立歐盟的原因嗎?

© Project Syndicate

註:本文是由《信傳媒》洪培英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