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突然暴增代表疫情特別嚴重?國際專家解惑

防疫

《CNN》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武漢肺炎戰情儀錶板每日瀏覽量超過10億,全世界密切關注各國病例,將數據互相比較,藉此推論疫情暴衝、持平或趨緩的原因,想找出最有效的防疫策略。

然而,這些數據可能無法如實反映疫情。許多專家警告,各國在通報標準、檢驗及追蹤個案方式上皆有所差異,若直接拿確診數據做比較,恐怕會得出誤導性結果。

許多科學家現改為觀察各國的「流行病曲線」(epidemic curve),即每日增加病例數,然而,有效判讀此數據的前提是「國家一直保持相同檢測速率」,才能真正反映其疫情是否趨緩。

各國檢驗標準不同,缺乏比較基礎

華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流行病學教授提爾斯里(Michael Tildesley)指出,過於依賴數據的危險在於「相信其呈現的是精確的感染數字」。

英國生物統計學家、劍橋大學教授博德(Sheila Bird)表示,檢測時間、地點與條件會應時而變,一個國家內部可能就有不同的通報與檢驗標準,遑論是國與國之間。「以此基礎比較各國數據,可能會得出誇張且錯誤的推論」她說。

例如,英國只有「重症者」才能接受檢驗;在德國任何「有流感症狀、過去14天曾和確診者接觸、有高風險地區旅遊史的人」都能接受檢驗;而南韓只要「醫師認為有必要」,病患就能獲得免費檢測,且政府廣泛追查確診者接觸史。

截至3月27日,英國確診病例為1萬1812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較低,但這不必然表示英國較少感染者,而是較少受檢者。

某種程度上,死亡率固然能反映一國疫情的嚴重程度,但各國檢驗標準差異,也加深了解讀死亡率的困難度,更何況還有醫療資源多寡、衛生狀況、人口年齡結構等變相。

例如英國死亡率為4.9%,在歐洲國家中相對高,僅次義大利(10%)、西班牙(7.6%)和法國(5.7%),但正如上所述,英國建議輕症者待在家中,並不會對他們進行檢測,這群最有可能康復的人於是變為隱藏黑數。

疫情趨緩?先看看是否「蓋牌」

紐約大學教授吉特曼(Lisa Gitelman)指出,就算各國採取不同的標準,只要條件保持穩定,「他們的流行病曲線至少會呈現一致性」。

也就是說,如果單日增加病例開始減少、曲線變得平緩,那就是疫情控制住的徵兆,但前提是該國「維持相同的檢測速率」。

例如,若某國加大檢測範圍,導致確診病例暴增,這不一定代表武漢肺炎在那裡突然爆發;反之亦然,如果某國停止或減緩檢測,那麼即便數字上看來疫情趨緩,事實卻可能並非如此。

「目前還沒有一項衡量標準,能用以比較各國不同的狀況」提爾斯里提醒人們應放眼數據以外更宏觀的全局。

許多科學家擔心,數據過度影響民眾的行為模式,低確診數可能會使他們掉以輕心,而目前對抗病毒最有效的方式,正有賴大眾遵守「社交禁令」(social distancing)。

重點是「說服」民眾遵守社交禁令

R0基本再生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為判斷限制性防疫措施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指標,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3月25日刊出的一份研究顯示,降低社交活動能有效抑制疾病傳播

3月24日捷克衛生部也公布一項數據,指捷克3月12日採取隔離封鎖政策後,R0基本再生數從2.64降至1.84。

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新興傳染病學教授希柏德(Martin Hibberd)指出,與民眾建立有效溝通格外重要,當局必須說服大眾,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將決定疫情走向,好讓他們服從社交禁令。

一些專家則支持開始對康復者廣泛採檢,希望能蒐集更完整的抗體數據,不過華瑞克商學院(Warwick Business School)行為學教授切特(Nick Chater)提醒,「就算我們有精確的數據,可能也難以解讀」,最重要的還是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

更多內容

美日與中國激戰WHO與譚德塞 陳建仁盼台灣繼續爭取參加世衛組織

資安漏洞!政府部門用ZOOM開線上會議 小心可能被駭客竊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