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給蔡總統的建言》梁國源:廣納人才不分藍綠 未來4年生醫產業不能被忽視

總體經濟

就在今年1月11日蔡總統順利連任不久,全球隨即面臨到百年一遇武漢肺炎風暴襲擊,目前全球受影響國家超過186國,染疫人數超過4百萬人,死亡人數超過28萬人,目前看來全球疫情短時間內不會結束,人們必須與病毒共存,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下,台灣防疫有成,不過經濟上卻面臨內外嚴酷的考驗。

回顧過去4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率開低走高,2019年更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冠,蔡政府看似交出了亮麗的經濟成績單,但實際上是美中貿易戰的外部事件推升了台灣經濟成長率,而疫情爆發後,就國際情勢來說,美中之間的對峙非但沒有降溫反而有越演越烈態勢,這對台灣到底是危機還是機會?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台灣經濟新定位,《信傳媒》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從國家經濟戰略的角度,給蔡總統建言,並以系列報導方式呈現。

以目前各方預期台灣經濟料將朝向「大U型」復甦來看,接下來4年蔡政府該怎麼拚經濟,正考驗著蔡政府團隊的智慧

健康危機衍生出經濟危機,企業面臨存亡

美中貿易戰「外部事件」促成台商回流,而蔡政府也順應趨勢推出了根留台灣投資方案,因此讓台灣去年的經濟表現相對亮眼。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接受《信傳媒》專訪時表示,從正面的角度來看,當美中兩國發生貿易戰時,顯見台灣的經濟具有能量來順應轉單潮流並從中獲取正面效益;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去年沒有美中貿易戰呢?經濟成長率還會不會如此亮眼?

梁國源提醒,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影響台灣經濟因素眾多,但不應該過度依賴某個單一的外部因素。

然而眼下還有更壞的情況是,今年以來武漢肺炎疫情大爆發已造成全球經濟活動急凍。梁國源直言,「這種經濟急凍所帶來的影響非同小可,不僅一方面需求消失了,一方面供給也形成斷鏈,接下來更是考驗著企業的經營能力。」因為在需求急凍的情況下,企業經營也面臨生死存亡

梁國源指出,公司發行公司債等於無法還本付息,整個金融市場也因此將受到波及,若金融市場受到影響,企業經營面也變得更加嚴峻,一旦撐不過寒冬,就只能走向倒閉一途。

經濟復甦走「大U型」可能性高,根治方法還是疫苗

儘管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台灣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GDP)概估為1.54%,台灣仍優於其他亞洲鄰近國家。但梁國源指出,第一季尚未真正反映出歐美市場需求急凍的慘況,加上現階段國內許多大型電子上市櫃公司對於今年的第3、4季展望皆抱持著保守看法,「究竟底部真的形成了嗎?恐怕真的沒人說得準。」

觀察目前疫情擴散情勢,預測機構大多認為可能朝向三種情境發展,分別是「V型」、「U型」、「L」復甦。

梁國源直言,現在「V型」反彈看起來不可能,因為台灣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4月還在下滑,甚至滑落至50以下,而以目前各產業對於第3、4季看法偏向保守的情況來看,「很可能是個大U」,只能希望不要演變成更壞的「L」。他示警,「如果是『L』,那麼情況就很麻煩了。」

「疫情既然是從健康問題延伸過來,因此在疫苗還沒問世之前,實在難以談經濟方面的問題。」梁國源指出,現在各界擔心的是,疫情將有第二波大爆發,「經濟學家現階段能夠做的預測,都僅是情境分析而已。」

去中國化是大方向

在目前台灣積極防疫的背景之下,創造了相對安全的環境,以至於台灣內需方面的衝擊並不如外國來得嚴峻,但話說回來,台灣畢竟是小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若經濟要有強大動能,還是得倚賴部分的出口恢復正常。面對後疫情時代,台灣企業家們最關注的是,全球產業鏈將如何變化,自己又該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求生存?

梁國源認為,去中國化將是一個大方向,廠商會因為這次的疫情打擊,想辦法將工廠移出中國,這個趨勢應該是不變,但得注意的是,若川普政府停止向中國出口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中國又該如何創造一個本土晶片製造相關供應鏈,值得關注。

供應鏈大洗牌,分散風險是上策

梁國源指出,這場疫情可能影響產品的生產型態,換句話說,經過這一次衝擊之後,供應鏈勢必也要開始分散,不能只依賴單一的替代供應商,「因此台商手上應該隨時要有PlanA、PlanB、PlanC的備案因應。」

他也示警,萬一疫情又拖得比預期中更長,恐怕也將會改變了人的行為及習慣。梁國源舉例,倘若疫情和緩了,民眾仍不敢搭乘航空運輸,航空產業的供應鏈廠商勢必受到影響,這時候廠商就應該謀求另一個產業用途及需求。

梁國源強調,產業要能夠勝出,無非就是新創意、新點子去迎合新的需求,尤其經過疫情衝擊,一定有新的產品出來、舊的產品被淘汰,「廠商不可能一成不變,能夠存活下來的代表著都具備有應變能力。」

建言一:蔡政府應該花最大心力壯大台灣經濟

至於談到蔡總統接下來4年任期該如何拚經濟?梁國源先是突然停頓了幾秒,隨後便說,「狹縫中如何生存是一個高度藝術,需要非常有技巧地操作。」面對接下來的4年任期,梁國源也給了蔡總統3大建議,盼望蔡政府能以最大心力發展台灣經濟。

梁國源指出,台灣夾在美中兩大國之間不容易,一方面必須與美國保持非常良好關係,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擅於與中國相處,「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除非台灣決定要完全忽略中國市場,否則的話還是得與中國打交道。」但首要先決條件是,不應該讓台灣經常處於遭受威脅的狀態。

梁國源認為,這一次台灣之所以能在國際擴展具有高度關注,除了台灣具有第一島鏈的地理位置之外,IC產業等經濟實力也是背後的一大關鍵,因此蔡政府第二屆任期應該花更大的心力來發展台灣經濟,也因應此次的疫情衝擊。

建言二:廣納人才不分藍綠,建立中長期目標計畫

回顧台灣1970年代蔣經國總統所推行的十大建設,無疑是創造了台灣經濟重要的轉捩點。梁國源指出,當時的十大建設是在眾多壓力之下不得不推行,他指出,當時台灣進出口長期仰賴高雄港與基隆港兩港,但兩港無法負荷,因此才有了台中港建設;另外,當時「家庭即工廠」的代工風潮,也帶來了交通運輸需求,因此也衍生出鐵路電氣化、高速公路等公共建設。

而當年蔣經國政府的魄力與前瞻性思維也歸功於廣納了許多台籍政治菁英,擁抱本土化,讓台籍人士嶄露頭角。梁國源用這個例子建議蔡政府,應該以開放的態度接納非民進黨人士,廣納人才不分藍綠,將人才放在對的位置,「能夠廣納人才也代表著,政府對自己是有信心的。」

有了人才,更應該有進一步的中長期規劃。梁國源不客氣地批評,政府現在的政策都很「短視」,大多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模式。

梁國源指出,台灣早期的經合會、經設會、經建會時代(現為國發會)每四年皆會擬訂一次「四年經建計畫」,雖然現在的國發會也有國家發展計畫,但卻淪為「紙上報告」,像是如何因應下一波台商回流的配套措施在發展計畫裡完全看不見實質內容,「政府應該先得有藍圖,才曉得國家四年後該怎麼走。」

建言三:未來4年重點產業,生技醫療不能被忽視

最後梁國源也建議,從這次疫情顯現出,台灣生技醫療產業將是未來不容忽視的一大產業,其次是因應疫情而需求大增的「遠距」相關軟硬體設備,又或是高科技半導體產業皆是接下來政府應該加以扶植的重點產業。

以短期來看,梁國源舉例,像是口罩、耳溫槍、紅外線體溫感測儀等防疫產品,不論是生技醫療產業、電子產業皆是供應鏈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現階段大家應該要調整自身的產品組合,朝向共同合作開發,聚焦在目前全球需求不減的防疫醫療產業。

但他話鋒一轉,電子產業畢竟是高污染產業,政府也必須重視循環經濟的重要性,透過給予企業關稅優惠獎勵,鼓勵產業實施循環經濟,這也是蔡政府未來4年的重點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