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曾為鮭魚跪了!戰狼沒扳倒澳洲、立陶宛 中國「以經逼政」效益縮水

國際

中共熱衷以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對付挑戰中國的國家,其主要目的為二:直接改變他國政治行為、立場或論述,以及間接恫嚇他國以達「殺雞儆猴」之效。

然而,《BBC》媒體觀察部(BBC Monitoring)東亞專家Pratik Jakhar在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這兩大目標的成效近年顯著降低,中國「與其說是咬人,不如說是在吠叫」。

挪威曾為鮭魚對中腿軟

Pratik Jakhar指出,中國經濟制裁手段包括海關延遲、市場禁入、嚴格檢疫措施及反傾銷等等,北京否認這些措施具有政治性,但會確定被制裁國家明白他的意思。

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報告《中國脅迫式外交》表示,2010年以來,中國對外國政府和企業發動150多次「脅迫式外交」。

中國經濟脅迫成功案例,多發生於2010-2016年間,當時中國在政經及外交上都如日中天,國際社會尚未興起反制聲浪。以下為幾個代表案例:

挪威:人權與鮭魚

2010年挪威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中國對挪威鮭魚進口瞬間暴跌。2013年右派執政後,挪威致力與中國重修舊好,2016年外長訪中,恢復兩國正常關係;2017年總理瑟爾貝克(Erna Solberg)率團訪中。北京後宣布重啟中挪自由貿易協議(FTA)談判,並大量進口挪威鮭魚。

菲律賓:主權與香蕉

2012年中菲在南海黃岩島發生主權爭議,中國以檢疫問題為由禁止進口菲國香蕉,2016年菲國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上台後與北京交好,才恢復香蕉貿易。

蒙古:為達賴訪蒙致歉

2016年圖博(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放問蒙古首都烏蘭巴托(Ulaanbaatar),中國關閉蒙中邊境,導致雙邊貿易停滯,後蒙古外長指政府對達賴訪蒙感到「抱歉」,並表示「恐怕不會再讓達賴喇嘛來訪」。

波羅的海小蝦米槓中國大鯨魚

然而,今日情勢出現了變化。愈來愈多國家願為其政策、價值和尊嚴,犧牲短期經濟損失,北京的怒火反讓他們更加堅定,並鼓舞其他國家。

立陶宛允許台灣成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後,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該國也召回駐中大使,切斷連接立陶宛的鐵路貨運、禁止進口該國農畜產品,官媒《環球時報》建議當局與俄國、白俄羅斯合作懲罰立陶宛,並譏他是「錯估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小丑」。

截至目前為止,立陶宛沒有退縮跡象,國防部9月底甚至建議民眾「扔掉並避免購買中國手機」,因其內建言論審查軟體等安全漏洞,會抓出台灣獨立、自由圖博、民主運動等關鍵字。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中國壓力只會強化,而非粉碎立陶宛的意志。

不過,立陶宛對中貿易額不是非常高,所以北京經濟威脅手段效果有限。那麼,和中國貿易熱絡的國家就只能吞下去嗎?澳洲正好是最顯著的反例。

(更多相關新聞:疫苗結緣》台灣、立陶宛今年貿易量將跳躍式成長 貿協搭橋家樂福、全聯、義美打頭陣

澳洲咬牙撐住,中國反陷能源危機

長年以來,澳洲出口高達三分之一依賴中國市場,理論上澳中貿易戰開打後,他應是最容易也最有理由低頭的國家之一,然而一年多過去,澳洲仍未屈服。

澳洲致力開闢其他市場,而且雖不是毫無損失,但2020年澳洲對中總出口額僅衰退2%,該國財政部長佛萊登柏格(Josh Frydenberg)9月表示「許多人可能會相當驚訝,但澳洲受到的衝擊相當小」,中國反倒因拒絕澳洲煤炭進口而陷入限電危機

另一方面,加拿大政府雖常被批評過於軟弱,但2018年逮捕中國電信巨頭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後,也挺過了中國經濟報復和「人質外交」。

中國2月以檢疫為由禁止進口台灣鳳梨後,儘管台灣1-8月鳳梨外銷量與去年同比下降35%,但也成功進軍日本、香港市場,對日出口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倍、香港則是6倍。外媒評台灣在「鳳梨大戰」獲勝,同樣遭中國封殺的釋迦、蓮霧有望循此找到出路。

若北京此舉意在削弱農民對蔡英文的支持度,台灣民意基金會10月6日民調顯示,農民對台灣三大黨的感情溫度,仍以民進黨最高。

(更多相關新聞:廣州深圳突大停電 中國電荒的背後:禁澳洲燃煤 清潔能源供電不穩....

「殺雞儆猴」對歐盟有效嗎?

綜上所述,Pratik Jakhar認為把貿易當武器不是那麼有效,甚至會導致反效果。

一方面,北京促使其他國家減少對中依賴、加速出口多元化,甚至把他們進一步推向對手美國;另一方面,這損及中國形象,降低他國對中國作為貿易夥伴的信任感。中國9月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在日本澳洲都掀起質疑聲浪。

此外,「殺雞儆猴」也無法阻止其他國家槓上北京。歐盟10月5日舉行領袖峰會,討論歐盟對中、對美政策,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認同歐盟應在印太扮演更重要角色,也有意在10月底20大工業國峰會(G20 Summit)上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重修舊好。

歐洲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9月也通過《台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EU-Taiwan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報告,強烈關切台海穩定,建議將台灣視為印太戰略夥伴,並呼籲執委會和台灣展開雙邊投資協定(BIA)協商。

(更多相關新聞:日本歡迎台灣加入CPTPP 新首相岸田首場記者會質疑中國是否有資格入會

北京不會停止「以經逼政」

然而,Pratik Jakhar強調,這不代表中國的經濟脅迫無足輕重,或者北京會停止「以經逼政」。

隨著經濟制裁效力萎縮,北京自然會想辦法加強其脅迫力道。此外,國家或能承受中國壓力,但企業不見得有能力或興趣抵抗中共,美國華爾街、好萊塢、矽谷巨擘、體育產業、航空公司都有對北京「叩頭」紀錄。

Pratik Jakhar指出,如果受害者被「放生」單獨面對中國脅迫,它們會更易屈服,因此各國應團結起來集體回應北京,同時考慮實際貿易對策,例如如何補償失去的收益?

Pratik Jakhar認為,至少各國不應趁虛而入,吃掉盟邦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4日就被問到:美國要求中國兌現加購2000億美元美國產品承諾,這是否會侵蝕澳洲利益?

(更多相關新聞:拜登上任以來首次!戴琪首談對中貿易戰略:不脫鉤、也不排除加徵關稅

這都是拜登的西方聯盟必須處理的問題,其他可考慮措施包括改革世界貿易組織(WTO)、杜絕中國再鑽漏洞,還有對中國產品施加懲罰性關稅。